听了杨志的话,宁策默然不语,
为了这次北伐,宁策做了充足的准备,为大军筹备无数粮食和肉干,鱼油,更是亲自率领最精锐的兵马,最骁勇的将领,前来此地,打算建功立业。
结果万万没想到,童贯会做的如此出格,直接一纸命令,就把自己留在雄州城外。
宁策带了四千五百兵马,其中两千骑兵,由岳飞,杨再兴统率,五百炮兵,由呼延灼,卞祥统领,宁策亲率两千重甲步兵压阵,阵中有大将杨志,鲁智深,武松,栾廷玉,高宠,关胜等人。
张宪作为宁策最信任的心腹,带着王贵坐镇东平府,汤怀,杜壆两将把守乐安港。
宁策此次,可谓是精锐齐出,猛将云集。
杨志说道:“童贯此乃乱命,末将以为,大人不必遵从,我等直接渡河而去就好。”
宁策看了一眼杨志,尚未开口,一旁的栾廷玉急忙出列,“大人不可!童贯此人,深得官家宠信,更是极擅推诿塞责,大人若是不遵将令,便是取胜,也无功劳,若是此战失败,以童贯的性格,多半就会将此次失败的原因,推到大人身上,实属得不偿失!”
宁策微微颔首,心想说的没错。
童贯这个人,有几分才干,但是仗着官家对他的宠信,也干了很多坏事,并且他最大的特点,就是善于颠倒黑白,把功劳都说成自己的,犯了错就往别人身上推。
把北伐看得比天都大的宋徽宗,把全部希望都寄托在童贯身上,这个时候自己出来唱反调,不听调遣,实在不是明智之举。
宁策想了半天,终于做出决定,
于是吩咐众将,“童贯既然让本官在这里打造攻城器械,那本官就听命行事好了,传令下去,命士卒安营扎寨,待到下午,按童贯要求,先打造一百架云梯再说,
派
出侦骑,四处侦查警戒,此地虽然是我大宋境内,但与辽国只是一水之隔,不可轻忽大意。”
眼看宁策似有服软之意,众将无不感觉心中惋惜,但是他们也清楚,军令大如山,自家大人,也是无奈。
于是岳飞带人去结寨,杨再兴亲自去侦查警戒,宁策则背着双手,望着面前滔滔奔流而去的白沟河,陷入沉思。
一种莫大的危机感,从宁策内心深处升起。
宁策发现,历史的惯性,难以阻挡,由于童贯的私心,历史似是又要回归原本的轨迹。
宁策原打算协助童贯,上阵杀敌,但是童贯以坚决的手段,制止宁策参与到此战之中。
历史上,童贯带着十五万兵马伐辽,气势汹汹而去,结果被大辽帝国最杰出的两名将领,耶律大石和萧干,杀得大败,宋军死伤惨重。
宁策暗忖,不出意外的话,没了自己相助,童贯多半还会被辽兵打败,
根据历史记载,被打败的宋军,原想退回雄州城整修,结果耶律大石出其不意,亲自率领精骑,突击宋军,在雄州城外,白沟河畔,杀得宋军尸横遍野。
宁策望向滔滔不绝的河流,
宽阔的河面上,不远处,一队队宋兵正在井然有序地渡过木桥,望着眼前情景,宁策不禁心中奇怪。
他记得史料记载,宋军被辽兵突袭于白沟河畔,无数士卒被活活斩杀,更有大量士卒,投河而死。
这河上明明有三四座木桥,宁策暗想,当时的那些宋兵,为什么不通过木桥渡河呢?
莫非是乱军之中,众人拥挤在桥头,跟堵车似的,导致很多人都没能过去?
宁策正在沉思,就看到一旁渡河的队列中,有几名骑士,驱马向这边奔来。
几名骑士来到近前,纷纷下马,上前与宁策见礼,原来正
是宁策留在熙河军的手下,史文恭,韩世忠,牛皋三人。
史文恭依旧沉稳干练,韩世忠长高了不少,牛皋更壮了。
众人久别重逢,格外欣喜,寒暄了一阵后,史文恭看了一眼远处,有些疑惑地问道:“大人是要在这里结寨?为何不速速渡河?”
杨志便将刚刚收到的童贯命令,跟三人说了一番,三人听了,无不愤怒。
史文恭脸色凝重,“童太尉私心重啊,他这是想让大人困在雄州这边,不能上阵立功。”
杨志愤愤不平,“这种乱命,我看没必要接受,若是前方局势紧急,我等随时可以渡河出击,跟辽兵好好厮杀一场!”
史文恭面露同情之色,“杨制使恐怕还不知道吧?这几座简易木桥,待到大军渡河后,便会被拆毁,到时大人所率本部兵马,就只能望河兴叹了。”
宁策听了,顿时也是一惊,急忙追问,
“此话怎讲?好好的,为何要毁去木桥?”
史文恭说道:“属下听闻,毁去木桥原因有二,一来乃是效仿当年楚霸王破釜沉舟之事,断绝士卒退路,让士卒奋勇上前杀敌,
二来辽军骑兵众多,太尉担心辽军以骑兵袭扰我军后方,所以索性断了木桥,让敌军骑兵无法过河。”
宁策皱眉,想了片刻之后,不禁长叹一声。
“童贯机关算尽,却是自作聪明,断桥此举,实乃蠢不可及之事。”
史文恭讶然询问,
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