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女,生女孩会不声不响,因为长大后是别人家的;生了男孩则是添丁进口,全家上下无不欢欣鼓舞。“姜酒”吃的是流水席,见者有份,免费招待,不收随礼。现在改为请人吃姜粉了,生男生女都一样,从粉铺里买好粉票,分发给亲友同事自己去店里吃。
生孩子的胎盘古代称之为“胞衣”,因为父精母血是不能出门的,所以要把胞衣埋在生产那个院子里的大树下面。古代人思乡时常说的话“老子的胞衣还埋在那个地方”就是这个意思。
洗三,又叫“洗三朝”“洗儿”等。据记载,洗三早在唐代即已出现,宋代已很流行。近代崇彝的《道咸以来朝野杂记》中有录:“三日洗儿,谓之洗三。”孩子出生三天后开眼(当然现在的孩子一生下来眼睛就会睁得大大的,见证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父母要抱其出门,让宝宝见天,观赏人世间的风雨阳光。如果是男孩,旧时会用弓箭射天地四方,意为预示其心怀高远、志在四方。洗三孩子生下来眼未开,即处襁褓之中。三天之后开眼时要举行来到人世间第一场洗礼。
一是备水。洗三用的水,是将接生娘三天前带来用家传秘方配制的或是老中医开好的解毒茶,统称“银花茶”,直接加在水中烧开,把从活物身上扯下来的毛,如猪毛、牛毛、狗毛加在水中,寓意像猪、牛、狗一样易养易成,然后将水放凉到适合婴儿洗浴的温度。二是祀祖。由宝宝祖父执祀,在家先牌位前摆祭品三样,纸钱三份,上线香三炷,向祖先牌位鞠躬祷告祈福。三是沐浴。祷告毕,将宝宝仰放在配好药水的盆中,由宝宝的奶奶或外婆用软毛巾轻柔地擦拭婴儿体肤。四是落脐、炙囟。即去掉新生儿的脐带残余,并敷以明矾消毒;熏炙婴儿头上的囟门,表示新生儿就此脱离了孕期,正式进入婴儿阶段。五是束手脚。即用红丝线系在婴儿衣袖裤脚口上,以约束孩子将来不多手多脚,规矩做人、规矩做事。
开奶旧时,新生儿出生的头两天不喂奶,一般是喂服糖水、金银花解毒茶以解胎毒,直到洗三后产妇才开始给新生儿喂奶。为了使婴儿将来能吃苦,喂奶前在奶头上先洒几点黄连水或猪胆汁,使婴儿吃奶前先尝到苦味,再将糖水用手指抹在婴儿嘴上,叫“先苦后甜”,之后才让婴儿吃奶。
起名 一般在女人孕期就会邀请长辈为孩子起好名字,也有在生下孩子后取名的。如果是男孩,一般是用姓氏中的辈分排行字为名字的首字取“大名”;是女孩的话不仅不会套用排行取名,有的甚至连名字都没有,直接用出生的次序唤之,如“大丫,二丫,三丫”。
男时孩子取名的时候。长辈会用毛笔将孩子的名字庄重地写于宣纸上,亲手放在信封中封好,叫“封笺”,交给宝宝的父母保存好。洗三时,封笺暂时不会开启,为了呼唤方便,宝宝的父母会给孩子取一个小名,也叫“奶名”“乳名”。以后这个小名叫习惯了,往往把大名倒给忘了。成年的时候,长辈还会根据本辈的排行取一个书名,即“字”。介绍人物的时候,往往听到“姓甚名谁字某某”,就是这么一回事。
古代人直属亲戚要给刚刚生产的孕妇道喜,遵从民以食为天的理念,送上糖或大米,表示一生没有断炊之虞。忌讳妇女怀孕时穿的裤子不能挂在路边,以免让人从下面钻过带来晦气,但却要给婴儿做枕头,据说这样孩子会很乖。生孩子的房子洗三前外人不得进人,否则会给人带来晦气。满月礼又叫“弥月之喜”,婴儿出生后,满一个月时称为“弥月”。满月礼是人生的开端礼。据《东京梦华录》记载,宋代小儿在满月时,主家会在盆中烧上香汤,亲友来时,就将钱撒在汤中,称“添盆”。这是一种独具特色的馈赠仪式。
祠堂谒祖(或称“告祖”)宝宝满月的时候,如果是男婴,就得上祖先堂记名了。在祖先堂神龛上供上三牲,写好名字的“封笺”放在托盘上,呈给族长或长老。族长敲钟、烧纸钱、上香,向祖先祷告,行一拜三叩礼,开启封笺给孩子正式授名,念告文“本宗某堂第几代第几位贤孙某某,于某年某月某日告名于先祖堂前,录人本宗族谱,犹蒙矜育,伏惟感慰”云云。
拜祖认宗 来宾立于堂前,族长念告文正式授名后,母亲抱孩子出,代孩子叩拜于堂前,念“本宗某氏第几代第几孙某某,于某年某月某日拜祖认宗”,随后抱孩子起身接受大家的祝福。剃胎发剃胎发是满月礼中的一项重要仪程,一般由舅舅主持,这可能是母系社会的遗风。剃胎发俗称“剃胎毛”。理发师恭祝完吉言,便开始为宝宝剃头发,剃头时,额顶要留“聪明发”,脑后要蓄“撑根毛”,眉毛则要全部剃光。满月酒所有仪式完成后,出席的客人会随礼,一般不上礼金,礼物全是婴儿用品,包括衣服,玩具,银质手、脚、长命锁等饰品。主人则设酒宴答谢众亲朋好友。
忌讳剃下的胎发要全部用红纸包好藏在牛栏砖缝里,表示长大后健壮如牛。此后,还有换牙时上牙要丢床底,下牙要丢房瓦上,都是农村旧俗。百日礼,又叫百啐。据《东京梦华录》载:“生子百日之会,谓之百啐。”明沈榜《宛署杂记》说:“一百日,曰婴儿百岁。”所以,过百日也叫过百岁。
穿百家衣所谓百家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