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千千小说网>其他类型>1988:重回人间混几年> 第244章 希望(3)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244章 希望(3)(3 / 5)

的案例而已。

规模之下,多方收益。

不管是小卖部其余的陈列产品,还是O2O平台上那些被筛选优化之后留存的产品,也同样如此。

第六步:开始构建商业价值循环体系,依托县域B/C数据,开放收购业务。

任何一个有先见的人都知道,竭泽而渔是一件非常愚蠢的事情。

以豫西南为代表的广大农村地区并不富裕,即便是占据了先机,率先在这些区域开展了O2O业务,但这毕竟是消费类业务,以这些地区消费者的底子而言,即便想要冲动购买,一年里也冲动不了几回。

所以,给他们提供回血的机会,同时构筑平台粘度,最终实现互为依托的正向循环,才是长久之计。

因此,作为项目负责人,杨默在拿到了各乡村的基础数据后,立马开始了内外部数据筛选,并且开始有针对性地依托那些终端网点,放开收购业务。

比如之前说的山野菜。

与外省人以为的不太一样,豫西南其实也有山地和丘陵的,因此山上诸如蕨菜、荠菜、野苋菜、灰灰菜、面条菜、山槐花之类的山野菜着实不少,平日里也都是农民们自己摘着点在家里吃,又或者赶集的时候在街上卖。

但实际上,杨默那边的业务员专门去各地的食品加工厂里问过,许多厂子对山野菜这个类目的加工是既有能力,又有兴趣的……不管是出口还是内销,这一块的市场潜力远比常人以为的要大得多。

问题是,从八九十年代开始起,就有人察觉到这其中的商机了,然而这么些年了,却始终没有人真正能把这一块的业务做起来。

为什么?

原因很简单……收购的环节成本太高。

你不管是派人下乡收,还是在镇上设一个网点集中收,都达不到规模生产所需要的量,而且这种分散式的采购方式,成本根本降不下来。

但这种事对于2015年以后杨默所在的项目方而言,根本不是问题。

有了最基本的信任之后,只要杨默等人在资源范围内,对B端的需求信息进行统计,一旦发现可以达到最基本的规模效应,立即可以通过那一千多个网点的店主发布收购信息,只要将这些山野菜的照片和收购价格往小卖部的门口一贴,然后在村里的铁喇叭上一喊,村民们自然会在农活之余,跑到山上去刨点野菜过来卖……甚至不乏有全家出动,天还没亮就开始上山的。

别看一斤新鲜的山野菜就只能卖个两三块钱,甚至部分种类只能卖个几毛钱,但对于以豫西南为代表的欠发达农村地区而言,这已经是笔非常不错的收入了;

而店主在项目方计入脱水损耗,以及主动适当加价收购后赚的那几十块甚至是十几块钱,也足以让他不遗余力地挨家挨户地给同村那些农户们唠嗑个遍。

还是那句话,中原部分地区农村的贫穷程度,有些时候甚至能突破你的想象空间。

什么?

你看不出来这种方式到底强在哪里了,跟以前的下乡收购不是一码事么?

拜托,前面说过,杨默所在的项目方有一支高频次往返于各村的车队,基本上每一天都必须要完成各村的货物配送和收购折返任务……这就是最大的区别,也是最大的价值所在。

要知道,许多食品加工厂对于野菜类的新鲜程度和品质是有要求的,一旦野菜的采购环节耗时过长,造成了脱水、老化甚至是腐败的状况,那就没法用了,最起码价值会大打折扣。

这就是以前为什么那些食品厂在山野菜这一块始终没能做起来的另一个重要原因……达标原料的综合采购成本太高,损耗太严重,而专门构筑这么一支庞大的物流车队又太不划算。

除了山野菜之外,诸如土鸡、鸡蛋、大鹅、土猪、香椿之类的产品,几乎都能采用相同的操作模式,而凭借着这个O2O平台的衍生价值以及项目公司的那十几个股东,杨默等人也完全有能力对接各种省内外的相关渠道来实现规模效应。

可以说,虽然仅在2015年开放了不到7个月的“采购+资源调配”业务,但成果是极为喜人的。

杨默所在的项目方靠着这一类业务赚了800多万的居间费……这只是小钱;

关键是,豫西南那个人口大县的600多个自然村里,有超过一半因为这项业务户均收入增长了710元钱,其余村落的户均收入增长也逼近了500大关……别以为这个数字很低,参与过极贫地区扶贫工作的同学都知道,这已经是个非常令人欢欣鼓舞的成果了。

正当开了项目总结会后的杨默等人深受鼓舞,正打算以此为契机,扩大业务范围,深化中原三省B/C的资源衔接,进一步对接城-村合作业务,将豫西南某人口大县的这群鱼儿养肥的时候……

项目被叫停了。

被叫停的原因无非两点:

1、项目初期的1.5个亿资金已经烧光。

2、基于某些考虑,作为一个返投项目,某GP机构并不打算继续追加资金,甚至以后不会介入到这种农村基层的平台项目中来。

第一条很好理解,O2O是个比电商更加烧钱的项目,不管是仓储、物流、终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