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关键的是,项目方不仅供货,还收货……比如本地村民采的野山菜、比如土鸡、比如鸡蛋什么的,只要在名单之内,项目方都收,并且会给小卖部老板一定的添价空间。
一进一出之下,小卖部老板等于凭空多出两项收益,还能免费给自己的小店搞搞装修,那自然是欢天喜地的应承了下来。
第四步:依托第三方,建立一支高频次往返于各乡村的物流配送队伍。
这支物流配送队伍的业务频次高到了什么程度呢?
大约就是只要终端有反馈信息,就能保证每天都会往各村里往返一个来回……不管是送货还是收货,甚至是退货,只要你有需求,他就敢跑。
这虽然会极大地提升初期的运营成本,却是项目的第二个关键节点。
要知道,此时的阿里已经提出农村电商的概念,但唯一制约这个概念的,其实就是村级物流配送……阿里毕竟是全国性电商平台,即便强大如它,目前却也是没有这个本事覆盖全国所有的乡村配送的。
所以村级物流体系就是这个县域级O2O项目能否抢占先机的关键……项目小有项目小的好处。
第五步:全面推广O2O项目,让农村也能享受到电商的便捷和高效服务。
地球人都知道,在大部分农村地区,人们去镇上买东西都是成批成批购买的,甚至连盐巴都是一箱一箱袋地往家里抗……这并不是因为农村这边财大气粗,纯粹就是村小卖部里的东西太少,而去到镇上购物又交通不方便而已。
这种大批采购的模式虽然在表面上看起来非常过瘾,但实际上只要稍微懂点商业知识的人都知道,这其实非常不利于品类的拓展和的商品的实际流通……无它,大规模采购意味着高客单价,高客单价意味着购买力并不如何强的农村消费者在做购买决策时,选择面会更窄。
这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是个死循环,也是农村市场上的商店里陈列的商品始终并不如何丰富的核心原因之一。
所以,不出村就能靠着小卖部的那两块大屏,用最便宜的价格去买一两件自己以前从未见过的稀罕商品,而且第二天就能把货送过来,对于大部分农村消费者其实非常具有吸引力,也是他们以前很难意识到的刚需服务……是人都有各种欲望,是人都想把日子过得舒坦和精彩一点,只不过他们以前没有这种条件,又或者是动机成本太高了而已。
虽然说当时农村地区普遍存在着文化程度不高、操作不来手机、也不懂如何捆绑银行卡,在电商平台上购物等诸多痛点,但只要项目方有心,这些问题都不是问题。
喏,看到小卖部里那两块大屏没有,字大图大,还有店老板在一旁帮你操作和推荐,要什么样的商品他都能给你调出来,然后帮你解说一番,感兴趣了就直接帮你下单。
没有智能手机,没有绑定银行卡,也没有账户?
那多简单啊,店老板帮你代付,你直接在本子上登记一下,把现金给他就行了……反正这个O2O跟纯电商不一样,严格杜绝“照骗”行为不说,全程都是明码实价,不存在各种价格套路。
什么?
你说店老板凭什么忙前忙后地帮着项目操持?
大哥,每一笔交易,店老板都是有抽成的好不好……虽然比例并不高,每笔的抽成也不多,但对于经济始终不能算作发达的豫西南农村地区来说,这已经是非常不少的一笔收入了好不好。
而且这种业务越往后,村民们能享受到的商品质量越高,价格越低,越喜欢跑到店老板这里来购物,不管是O2O平台的产品,还是小卖部本身的产品……无它,项目采购的规模效应起来了。
就拿当时比较受欢迎的一款矿泉水而言,2014年的时候,乡镇上的售卖价格是1元/瓶,而它的实际经销价大约是6毛多一点,而且是10万瓶起拉;但是到了2015年,杨默等人带着采购团队去厂家洽谈的时候,凭借着其每个月30多万瓶的销售业绩,最终把价格谈到了2毛7一瓶;
也就是说,即便是杨默把网点的供货价定到了4毛9一瓶,杨默他们在刨去掉各项成本之后,一瓶依然能挣到1毛钱;而即便是那些店老板在杨默等人的建议下,把矿泉水的价格定到了8毛,他们的实际收益也比往日要来得高……喏,这就是经典的厂家、经销商、终端、消费者四赢的局面。
又比如说当地农村在收完麦之后,基本是要种上一季花生。这种花生肥农民自己去买的话,一袋要150块钱左右。
但其实,当地也是有化肥厂的,只要你有量,直接从厂里拉的话,其实大约只需要一半的价格;杨默他们谈下来后,即便算上终端运费,送到村里卖90块钱也至少有10%左右的毛利……唯一的区别,就是杨默等人不能赊账,而普通农民买的花费虽然价格会高上许多,但是能在乡镇上的农资店赊账而已。
虽然说基于一些安全考虑,杨默最终没有采取风险自担的手法,在这种物资上对那些农民开放赊销业务,但不管怎么说,这对部分农民而言,也依然是一项称得上堪比福音,且能够站着把钱挣了的业务。
上面两个只是相对具有代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