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醒,他们一来就先质疑,恐怕皇上也听不进去。
早些年,宣和帝尚能听得进朝臣们的话,但后来渐渐的有那么一点儿刚愎自用的意味。
经过了今天的事情之后,墨珣甚至觉得“刚愎自用”这个词用在宣和帝身上还好听的。
难听点儿的,那就是昏庸了。
“爱卿担心了,朕无事。”宣和帝觉得自己现在身体状况良好,自然也就没有了今日醒来时那样的怨念,心情也算是不错,看到“三公”前来,非但没觉得威胁,反而还让人赐了座。
年太尉打头,虽说想要寒暄一二,却也不敢一直揪着宣和帝的身体状况,就担心宣和帝心里会多想。
此时,皇子们都已经带着家眷和侍卫、下人一行出了怀阳城。
尽管宣和帝此时身体不错,心情尚可,却也不想多花时间跟他们闲聊,直接就把话题给挑开了。“爱卿今日前来,应当是为了几个皇子就藩的事吧”
在宣和帝面前,“三公”不敢有什么多余的小动作,便遵循本心,齐声应道“皇上当真明察秋毫。”
宣和帝颔首,受下了“三公”的恭维。
年太尉见宣和帝果然心情不错,虽然心里犯着嘀咕,不知道皇上怎么今日这是怎么了,但却也没有忘记自己今天面圣的目的。
“启禀皇上,臣认为,此时大周正值内忧外患,皇上在这个紧要的关头将几位王爷派到封地,实属不妥。”
“臣认为年大人所言在理,将几位王爷留在在京里,也好为皇上分忧解难。”
“现在大周正值多事之秋,朝廷也正是用人之际,有几位王爷在,也是皇上的一大助力。”
大概是年太尉起了个头,刘丞相和御史丞就也跟着说了起来。
他们还没有去探过宗室的口风,想来应当也是在劝宣和帝收回成命的。
刚才“三公”在面圣之前,就已经跟其他大臣探讨过了,这会儿一经打开了话匣子,那当真可以说得上是妙语连珠。
总之,这千言万语最终汇成一句“请皇上三思”。
宣和帝一开始是担心朝臣们会反对,所以会下旨,要求皇子们即刻启程。
这会儿身体好了,脑子也没那么混沌,倒也觉得老皇叔和“三公”的话确实有一定道理。
自古以来都是这样,不管皇帝身体是否康健,京里总是要有个储君的。
只是,圣旨已经下了,总不好立刻就把人叫回来。
年太尉毕竟在朝堂上呆得久了,现在看到宣和帝一脸兴致缺缺,当下就明白他并没有生气,只是在想该怎么做。
这就好办了
尽管年太尉想跟宣和帝说说,如果皇上想将皇子们召回,该用什么法子,但宣和帝现在并没有明确的准话,他也不好妄加揣测,只能再接再厉地继续劝。
宣和帝并没有明确地表态,他们也只能继续劝着。劝人的话就那么些,有的还都不能说,很快就说完了。
这下可好,把该说的话说完了之后,殿内便静了下来。
宣和帝见状,干脆摆摆手让人出去了。
等“三公”从宣和帝跟前离开,刘丞相才小声向两位同僚求证,“两位大人觉着,皇上有没有听进去了”
刘宝泓是三人之中最年轻的,虽然进入官场时间不断,但面对宣和帝的时候还有那么点儿胆怯。一开始,他只认为是宣和帝的气势太足,后来却发现是因为宣和帝性情乖戾,喜怒无常,这才让人望而怯步。
年太尉没吭声,只点头,算是应了。
刘宝泓看了年太尉的反应,顿时安了心。
大臣们一见到三人出现,赶忙问了问结果。
只是宣和帝没有明确说要把皇子们都召回来,他们现在面对着其他的同僚自然也不能回答得太过斩钉截铁。万一宣和帝想着想着又觉得不行,那他们岂不是白高兴了
在场的都不傻,看了“三公”的表情如何能不知
然而,皇上召回皇子的圣旨一日不下,他们也一日难安。
墨珣现今已在大理寺,得到消息自是比别人晚些,不过他是一开始没想到过宣和帝竟然会命王爷就藩,但后来稍稍一想,倒也认为宣和帝此举并不奇怪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就是自己的亲生儿子也不行。
宣和帝会下这样的圣旨,就是因为在朝堂之上,几个本来争着抢着要在他面前立功的皇子都不吭声了这意味着,几个皇子也意识到,他们的父皇的身体已经大不如前了。
而宣和帝自己,想来也是察觉到了自己身体的异常,这才会做出一个这样糊涂的安排。
宣和帝一意孤行,既从玉玺盖上了圣旨,便已下定的决心,又怎么会因为朝臣的几句话就改变主意
可现在,宣和帝似乎有改变主意的念头
墨珣提笔在卷宗右侧的空白处写下批文着实是古怪了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