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千千小说网>武侠修真>谜影> 一张新闻照,定格史册(续1)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一张新闻照,定格史册(续1)(3 / 4)

·卡帕。他为后人留下了太多经典的战争摄影作品。华国新闻摄影家贺衍明十分推崇这句业界名言,并踏实践行。帮助他克服采访现场恐惧心理的,是对现场和真相的推崇及绝对尊重。

华国青年报社的年轻记者出动,总喜欢请教贺衍明,“贺老师,我去了咋拍呀?”他回答干脆利落,“我不在现场,只能提醒你要注意人与人、人与环境的关系,必须注意细节和背景。”他告诫年轻的后辈们,文字记者可以事后追访,还原现场。而摄影记者失去了现场,没得补救。“因此,在事件发生时,摄影记者来不得半点犹豫,否则第一现场转眼即逝。越是混乱的时候,摄影记者越要机敏,相机千万不能离手,意外往往在混乱时诞生。”

世纪之交,贺衍明记者荣获第8次全国新闻奖。一纸风行华国的《南国周末》,迅速派骨干记者专访他。

他侃而道记者必须到新闻现场的理念,“尤其,对摄影记者来说,不到现场一事无成。”他秉承并践行之,坚持不懈。在去现场前,他预先衡量采访有没有新闻价值,不会鲁莽行事。“当然,不是所有新闻的第一现场我都过去。只要是我想去的地方,我就千方百计想办法。”

一有新闻发生,我会预判这个采访有没有新闻价值?通常,在心中下3个判断。这事儿值不值得去?价值判断。能不能拍到好照片?影像判断。去了,照片能不能发得出来?传播判断。“3个判断里有两个通过,我立马背包出动。”久而久之成了职业习惯,家里人对此已经形成了条件反射。十余年前长河流域水灾,我母亲不巧入院,在电视新闻里看到救灾画面,老人家十分惊讶地问我,“明娃儿,国内发生了这么大的水灾,你怎么还不去采访?”我一心陪护重病的妈妈,哪有心思顾及其它事。刹那之间,我被妈妈说楞了,意识到老人家比儿子还精心关注新闻。当天下午,他疾速收拾行李出发。

那一次长河大水灾,贺衍明记者独自一人坚守在抗洪前线的中游。期间,长河中游一座滨江城市忽然管涌决堤,情势凶险,严重威胁到全市老百姓的安危。时任总理紧急赶赴现场,见状怒不可遏,气得破口大骂“豆腐渣工程”。首先,官兵们跳下滔滔洪涛的江中,用血肉之躯活生生筑起一道人工“大堤”,无不叫人感动泪下。

紧接着,当地群众在抗洪指挥部组织下抗沙袋或开卡车运大石头抛江垒堤。抢险风驰电掣,争分夺秒和时间抢生命。身经百战的贺衍明记者,也感动得热泪盈眶,即刻采写新闻,风风火火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一身泥泞得他在拍照片之余,一心两用。手机只有两种功能,打电话和发短信。没法子,他手机向《华国青年报》口播广大官兵跳江堵截决堤口灾情,让后方编辑部整理成稿。翌日,他的不到千字文报道和新闻组图火速刊登,感动了华国亿万读者。其中,包括班级订阅了《华国青年报》的高中生吴铭。后一天,知名作曲、作词家火速推出一首赞颂抗洪抢先官兵的歌《为了你》,叫著名歌手演唱,在那一年传遍华国大地,迄今成为流行金曲。正是有了贺衍明等新闻工作者的采访报道,华国内外知道了长河流域大水灾,源源不断给灾民捐款捐物,同舟共济共度水灾。

结果,荣誉加身实至名归。贺衍明记者采写的长河堤坝决口重大事件突破禁令,成为华国青年报社的独家新闻。在年底,他荣获了唯一的中国新闻奖特别奖。

他从业二十多年,《南国周末》记者单刀直入发问,“贺衍明记者,你拍战争、拍水灾,拍参议院投唯一的反对票,精彩的新闻片子精彩纷至。在采访中,你有没有遇到内心恐惧的时候?”

“这个提问,问得好。”贺衍明记者实话实说,“有!”几年前去西南边陲采访边境排雷,让他体会到毛骨悚然的惊恐,至今回想起来,仍然后怕。然而,当时工作起来毫不恐慌。

《南国周末》记者发问,勾起了贺衍明记者沉沉的回忆,不能自拔——

那次西南边境大排雷,我和两个特别系统的两个记者到达现场。现场拍摄太危险,当地特别系统宣传处生死不同意我们三到排雷前线,“对方,跟我们讲明切身的危险。教官给工兵上课讲排雷,讲着讲着自己不慎弄响了雷,把自己给炸了。这么危险,你们记者就不要去现场了。你们要完成采访任务好办,咱们找个山坡,安排几个战士穿上防护服摆个样子,保证配合你们完成采访任务。”

我坚定说,自己是一个“不到现场,根本就不晓得按快门”的人。好不容易得到批准,我跟随排雷分队去了前线。我们华国青年报社发出子弟兵排雷组照,社会反响甚好,让国人对战士们肃然起敬,弘扬浓郁的爱国情。那个特别系统报社的一位处长专门打电话给我,说“哥们,你太棒了!我们系统的报道题材被你抢去,做得这么棒,有人专门把报纸贴到我们的评报栏里了”。我呵呵一笑回复,“你们系统派了两名记者呀,可惜他们胆小怕死,没到排雷边境走一步,跑去别处游玩。”

事到如今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