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常新的话让于东感到意外。 一个礼拜前,于东确实在出去遛弯的时候遇到了苏桐,而苏桐也确实提了一嘴说让于东有时间去《钟山》杂志社坐坐。 但是怎么看也不至于到特意打电话邀请的地步,因为现在打电话并没有那么方便,所以苏桐才要通过吴常新来传话。 于东试探地问道:“苏桐有说是为了什么事么?” 吴常新摇了摇头:“这倒是没有言明,只说请你过去坐坐,好嘛,我跟他认识这么久,也没听他说请我过去坐坐。” 言语间,吴常新颇为不爽。 于东笑道:“大概是苏桐觉得吴校长你日理万机,抽不开身,也就不开这个口了。” 吴常新笑眯眯地盯着于东看,看了好一会,说道:“果然是师哥师弟啊,这人不在跟前呢,就急着帮他说话啊。行了,话我给你传到了,去不去你自己决定。要是想去,明天下午三点钟到杂志社就行。” 于东嗯了一声:“那我得请个假。” “批了。”吴常新干脆地说道。 …… 从校长办公室出来,于东还在想着苏桐的事情。 能特意打电话,通过吴常新给自己带话,绝不可能只是邀请他过去随便看看。 至于到底是什么事情,于东一时也想不明白。 “唉,你这人走路怎么不看路呀!” 于东正在想问题,身体被某个什么东西撞了一下才反应过来。 此时地上散落着几本图书,上面写着《音乐理论》之类,书的旁边坐着一个年轻的女人,正一脸怒容看着于东。 于东想了好几秒,才认出眼前这女人是谁。 金艺的美女老师很多,而声乐系的程砚秋绝对是学院里最出名的那个,不仅仅因为她长得漂亮,更因为她性格泼辣,作风大胆。 从她此时的穿着就能看出端倪,格子衬衫随意地敞着,里面穿了一件白色背心。下身一条窄脚牛仔裤,膝盖上面被人为划拉了几道口子,在这个时代,既反传统,又一点都不流行。 于东之前跟程砚秋没什么交际,连说话的次数都没有多少,所以对程砚秋的印象大多是来自于其他人口中的八卦。 即便是在大学学府,嚼人舌根这种事情也是常态。老师们不是圣人,平日坐在一起张家长李家短的,说些俗话。 在于东的印象中,程砚秋四十多岁都没结婚,所以外界传了不少怪话。 “你是个哑巴?”程砚秋看着把自己撞到的男人一言不发,又说了一句。 于东回过神来,略带歉意地伸出手去,“不好意思,是我走神了。” 听到于东诚恳的道歉,程砚秋反而气不起来了,她没有拉于东伸过来的手,兀自拍了拍屁股,自己站了起来,又从地上把自己的书捡起来。 “算了,也不怪你。” 其实是不怪于东,走廊的路这么宽,就算是于东在发呆,也不至于撞在一起,主要是程砚秋自己跑得急,又碰到个弯口,一没留神把于东给撞了。 照理说,错还在程砚秋。 只不过于东是个男人,身量又高,被程砚秋这么一撞他自己没事,反而是程砚秋被弹到了地上。 程砚秋吃了个大亏,心里来气,所以没头没脑地斥了一句。 一手抱着书,一手揉着屁股,程砚秋从于东身边走过,她大概是有什么急事,就算差点摔得屁股开花,脚步也一点没有放慢。 看着程砚秋的背影,于东摇了摇头,继续朝前走去。 第二天中午,于东在食堂吃过饭就出了校园,下午三点钟要去钟山杂志社,他提前出来是为了给《科幻世界》投稿子。 他的手速比较快,一个礼拜的时间就写了近四万字,要不是《科幻世界》要求投稿必须用格子纸,于东大部分时间花在了誊写上,可能要写出来更多。 这本小说他自己命名为《第二世界》,全文设定三十二万字,投稿的这部分只占总篇幅的八分之一。 现在的车马很慢,邮件周期也长,说不定等他收到杂志社回信的时候,都已经完稿了。 郑重其事地把稿子寄出去之后,骑着从刘昌敏那借来的凤凰车,朝着新街口而去。 钟山杂志社距离南艺不远,骑车一会儿就能到。 此时的gl区并不十分繁华,远远的还能看到矗立在新街口西北边的金陵饭店,这座金陵标志性建筑依旧以110米的高度位居金陵第一高楼的宝座。 沿街到处都是三四层高的商铺,偶尔也能看到商贩推着小车叫卖,还有的练摊儿直接扎在路边,除了一边大力吆喝,还得时刻注意周围动静。 也有胆大的,于东就看到距离钟山杂志社不远的地方围了一圈人,圈子里面席地坐着个四五十岁的黑脸汉子。 面前铺着一张黄布,上面摆着十数个瓦瓦罐罐,汉子左手拿着把勺子,右手捡起瓦罐,把瓦罐里面的粉末往黄布上一撒,嘴里就唱去了起来: “花椒好,花椒香,花椒的味道特别长,熬鱼炖肉少不了,煎炒烹炸属它强。凡是做菜它调味,没有花椒味不香,要问花椒哪里好,河nan开feng是家乡……” 原来是叫卖十三香,这可是个技术活,这玩意说辞一串一串,一套下来绝对是个完整的节目。 周围的人们冲的也不是这人卖的十三香,大概是为了免费听一段唱卖,有些人没听过,觉得新奇有趣,也跟着嗯嗯啊啊的哼。 于东看了一会儿,词太长,没听完就走了。 照着记忆,找到了钟山杂志社所在。 杂志社位置不好找,要过个巷道,穿个院子,然后沿楼梯上得二楼才能见到《钟山》的招牌。 于东刚上楼,迎面来了个中年男人,正急匆匆往外走,见到于东是生面孔,问了一句:“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