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郭戎的印象中愚公移山,所代表的是华夏人所拥有的一种精神——锲而不舍。 只不过,这真的就只是一种印象而已。 事实上,郭戎从来没有想象过,在一千多年之前,在没有大型机械和工具的情况下,人真的可以凭借双手,唤醒沉睡的高山,让山川和河流改变模样。 李白说蜀道难,难于上青天。 陕北的山川、高原或许不像蜀道一样的险要,但是陕北同样是山川密布,河流纵横。 这种山地、黄土、砂石交错相间的地形,就修路来说,也就比蜀道略微强一些,但是强得有限。 这路明显是被新修出来的,当然,这是废话,郭戎知道至少一年之前这,里还是只能狭窄,闭塞,只能步行,不能骑马更不能通车的山间小路。 而现,呈现在郭戎、李诵以及整个返程的禁军面前的则是一个可以骑马、可以通行马车的坦途。 虽然没法和后世双向六车道的高速相提并论,也不可能像水泥路面或者柏油路那一样,严丝合缝但是…… 脚下这条道路崭新、平整,地基坚实,可以通行的程度完全超出了郭戎最理想的预期。 可以说,这条郭戎预计中的煤炭运输专线的修建规格比郭戎所见到的任何一条官道的规格和标准都要高。 要致富,先修路,少生孩子,养狗熊,这是后世孩子都知道的顺口熘,在帝王时代,明白这一点的人也绝对不少,不过真正愿意,而且真正投入的也只有寥寥几人,郭戎感觉脚下道路的标准,或许只有传说中始皇帝下令在全国修建的驰道可以相提并论。 根据郭戎的目测,以长缨军步卒的素质,在这条路上行军,如同坦途,一日行军五十到六十里绝对没有任何问题。 长缨军中的轻骑兵可以跑出一个相当高的速度,不夸张地说重骑兵甚至具装骑兵,甚至可以在这条路上结阵冲锋。 长缨军经过改良之后,特制的后勤专门马车在这里行进毫无问题,就算是太上皇那一架加大号的特制马车,至少可以并行三辆,长缨军的专用马车并行四辆也没有任何问题。 现在这条路尚未通畅,修建道路和运送原煤的人流从未断绝,就朝堂之上所有人对于这条路高标准,严要求,郭戎敢打赌,等这条路完全修建完毕之后,长安朝廷的那帮家伙,绝对会想尽办法开发这条道路的潜力。 考虑到华夏自古以来的传统,当这种想法升级到国家意志的时候,到时候就算这条路一天十二个时辰,昼夜不停地运转,郭戎都不会感到意外。 而这就很恐怖了,毕竟马车的运力远远不是人力能够达到的,双向可以通行四辆马车的道路每天可以运送的原煤数量会达到一个惊人的数量。 如果真的到了那一天,这条路恐怕会成为整个大唐最繁忙的道路,要到将它称之为大唐的经济命脉,或者是能源大动脉也未尝不可。 道理郭戎很清楚,未来也很有预期,不过,郭戎更好奇的是,哪怕是在后世,在这种地形修路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现在,在既没有水泥,也没有砂浆,更没有沥青,更不存在大型机械的时代,工匠们是如何徒手修建这样一条堪称愚公移山般的道路。 郭戎觉得应该做点什么帮助一下这条路的建造。 毕竟早一日完成这条从府谷到长安的道路,就等于早一日完成从这条大唐的能源大动脉,大唐的国力才能更快地恢复。 毕竟大唐国力恢复得越快,才能给自己提供更好的物质基础,自己才能早日开始西征之路。 毕竟,这条大动脉的意义还不仅仅在于煤炭,在军事领域同样会成为连接南北,支持漠北方向的重要交通线,就如同后世青藏铁路、新兰铁路对于边疆的巩固一般。 郭戎不懂,长缨军中自然是有人懂得,毕竟长缨军可是有整个大唐最为专业的一支土木人的——大名鼎鼎的长缨军工兵营。 若是两三年之前,长缨军初创的时候,这些刚刚从平民或者工匠转为长缨军工兵营辅兵的家伙,看到郭戎的时候还是战战兢兢,面对郭戎的请教他们会踏踏实实的讲解。 不过此时,几年的磨炼之后,这些无论是专业素养,战术技术,作战经验,还是在军中的地位都已经不可同日而语。 面对郭戎坦诚、虚心的请教,长缨军工兵营中的工匠们,对于自家老大这种很没有见识的表现,表示非常无语。 他们用无情的白眼表示了他们的鄙夷,似乎很不屑于回答郭戎这种傻子都应该知道的问题。 直到最后,一个相对年轻的家伙,感觉看不过去了,指了指已经建成了的道路两边的巨石,然后跟躲瘟疫一般的离开了郭戎的身边,就好像多跟郭戎多待一会儿,就会被郭戎的智商传染一般。 看得一头雾水的郭戎对于这群祖宗,是既憋屈又无奈,一边都囔这帮家伙一般不这样,一边研究路边的石头,只不过研究了一路也没发现端倪。 只不过随着道路继续前行,走出了几十里之后,随着道路已经不再平整、踏实,工匠、民夫、役夫的数量暴增,郭戎看到了唐人是如何修建眼前的道路。 无数的民工在工匠的指导之下,点燃了被役夫运送上来的煤块,灼烧道路两旁的山石。 等到山石被火灼烧的滚烫之后,有早就准备好的民夫将准备好的冷水直接浇筑在滚烫的山石之上。 周而复始。 这一幕,看到郭戎是目瞪口呆,原来这些人用的是这个办法…… 这种办法郭戎知道,甚至还听长缨军的工匠们说过,但是只有两点,一来需要大量的燃料的焚烧,在森林密度不高,不方便砍伐树木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