击垮,在饱和式进攻之下,长缨军库存的黑火药,已经损耗殆尽,就连配置黑火药的基础原料都所剩无几。
如果这时候叛军的主力抵达,那么郭戎就真的只能缩在营地里死守……
好在,三天之后,根据自己重新调整的战略,从宋州而来的宣武军-淮西军,从济阴而来的鲁北军就会抵达战场附近。
他们的抵达,可以为长缨军提供充足的人力和物力支援,使得疲惫的长缨军获得足够的休息和休整时间,使得长缨军损耗严重的战略物资获得补充……
总之,到那个时候,长缨军的处境将会改变很多。
到时候,长缨军就可以把包括被掳掠百姓,包括叛军俘虏,包括追击逃亡的叛军等等其他的事情交给这两支援军。
从而让自己麾下的儿郎们休息休息,尽可能的恢复精力和体力,同时也让器械营可以整饬一下装备,火器营重新储存黑火药。
等到状态恢复的差不多,他就可以带领十几万大军挥师西进,在汴州城下与河北叛军进行一场真正的决战。
确定了自己的思路之后,郭戎呵呵一笑,嘴里轻轻的都囔道。
“被谭忠这老家伙围困了两天,那一对父子恐怕等的心急了吧!”
说着,郭戎返回了空无人一人的中军大帐,提起笔,将这几天今天的战斗的经过,战斗的结果,自己的未来几天的安排,整个汴州决战的执行情况书写下来,一式两份。
一份送往长安,一份送往陈仓。
关于这两封信,其实最早的起源是还是长缨军建军之初。
长缨军建军之处,郭戎动不动就一直待在禁苑兵营,使得对长缨军状况关切的要命的太上皇李诵心急如焚。
挨了一顿训斥,反应过来需要给自己出资人兼老板一个交代之后,就有了郭戎的每日心得和每日奏报。
后来又经过了韩愈的支持和改良,除却每日心得、每日汇总之后还增加了计划以及其他内容,于是就形成了郭戎现在的奏报。
虽然这么多年过去了,但是郭戎这一个习惯却保留了下来,不论人在哪里,不论环境如何,只要李诵不在自己的身边,郭戎就会完成这样一封奏报送往长安。
后来,河北叛军开始叛乱,郭戎率军出征在淮西拿下了吴氏兄弟。
当吴少雄听说了郭戎时刻保持奏报的习惯,太上皇从来没有拒绝过之后,整个人惊讶到了极点。
从表面上看,郭戎需要定期向太上皇汇报自己的情况很繁琐,但是实际上,这何尝不是一种只有郭戎能享受的密奏。
相对应其他人只能通过公开的奏疏和皇帝沟通,密奏,无疑是一种极为私密的方式,有唐一朝乃至于整个封建王权时代,无一不是宠臣中的宠臣,重臣中的重臣。
如果说密奏还是存在,像郭戎这种类似于日报形势的密奏就是闻所未闻,无论在哪个王朝,这种性质的密奏只能看做一点,地位稳如泰山,权力位极人臣。
而这一点,也成为吴少雄愿意接受郭戎招揽的重要原因之一,毕竟在一切权力来自帝王信任的封建王朝时代,拥有这东西能代表的东西太多了。
事实上,郭戎甚至拿出过写给李诵的奏报让吴少雄帮自己看看有没有语病。
看到郭戎那歪歪扭扭,狗爬一样的字体,条例清晰、层次分明的内容,这巨大的反差给了吴少雄一种神经错乱的感觉,毕竟这两种东西放到一个人身上多多少少感觉这人有点毛病。
只不过,吴少雄不知道的是,作为上辈子的咸鱼,写日报这种基本功,郭戎都是在电脑上写的……
当时郭戎嘴里还都囔着每天上一辈子就要天天写日报,到了这边,还是要天天写日报,这TM不就等于白穿越了么。
从郭戎的话语中,吴少雄甚至听到了一丝无奈和抱怨的语气,于是提议自己可以代笔。
而吴少雄没想到的时候,自己的建议提完,郭戎则直接挂上了哀怨的语气,太上皇说了,这奏报只能自己写,不能找别人代笔,好帮助郭戎顺便练字。
只不过,有些话,说者无心,听者有意,至少在这一瞬间吴少雄感受到的是源自于灵魂的冲击。
吴少雄不知道郭戎有没有明白这奏报的真正意义,但是有些东西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吴少雄也不好直接点破。
于是乎,吴少雄向郭戎提出了这一个建议:应该保持奏报的不只有太上皇李诵,当今天子大唐正牌皇帝李纯也应该享受到这一待遇。
面对吴少雄向自己提出的第一个正经的建议,郭戎自然不会拒绝,于是他想都没想直接,当即稍微修改了一下称呼之后,一式两份……
郭戎的这操作让吴少雄头皮发麻,然而结果皇帝李纯,显然也没有拒绝郭戎的这份满含了忠诚的日报。
事实上,李纯不仅接受了,相比较懒得给郭戎回信的李诵,李纯就积极多了。
从七月份开始给李纯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