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忠臣的血、逆臣的命,甚至也有帝王的血肉。 这是全天下规制最高的宫殿,也是等级最高的决斗场。 李善用安安静静地坐在宣政殿内的至高点上,清晰地听见了历史与现实交错而过的呼啸之声,她双手用力互握,仿佛不拼尽全力按住,就会有什么东西从身体里钻出来似的。 “有什么感觉?”皇上的声音平静而淡漠。 李善用喉头微动,竭力维持着气息的平稳:“是万里江山、兆亿生民俱在我肩的感觉。” 皇上又问:“比你们在襄国时如何?” 李善用忍不住“噌”地站起身来,躬身道:“襄国不过区区藩国、僻野之地,岂敢与天子名堂相提并论。” “坐好!”皇上有些倦怠不耐地命令道,待李善用重新坐回原处之后才接着说,“这几年襄国势头不错,说说,你们是怎么做的。” “襄国的底子好,除国之后才渐渐没落了。”李善用谦虚地说道,“运河商道都是现成的,虽荒废了些年头,只要稍作疏浚便能复通,省时省力省钱。各地商户大多对襄国心存钦慕向往,只要稍许薄利,就愿意改道襄国从业。因此,襄国才能在短短几年内顺利复兴。” “朕记得襄国境内也盘踞着几姓豪族,襄王到国之后如此大刀阔斧,他们就不曾为难?” “豪族自然也是有的……”李善用仔细一想,初初到国时的确有过什么虞、薛、万、韩四大家族给她使绊子,不过随着运河商道大兴,无数商贾富户如雨后春笋般勃然而兴,她着意防范操控行市、干预经营的不法行径,维护襄国秩序公正、环境清明,几年下来,曾经的四大家族早已泯然众人,再不复昔日风光。 “豪族之所以为豪族,一则是因为占田广大,握着许多百姓的饭碗,二则是因为势力虬结,有诸多特权为其家族取利。臣随大王到国之后,大王专心整顿军备、收拢兵权,臣则主持疏浚运河商道,引天下商户广聚襄国经营。商户多了之后,邸店、塌房、牙行、食店、车马行等等行当便都发展起来,其利厚过田租十倍,于是豪族门下佃户纷纷流入这些行当,田地大量撂荒。 “至于另一方面,运河商道疏浚费用由襄王府筹措而来,未动国库分毫,复通之后对过往船只征收通行费用以养护,不费朝廷米粮,故而管理的吏员皆由王府广聚天下英才,择贤而用,不受地方豪族左右,也就杜绝了豪族势力染指运河商道的可能。 “是以,此消彼长之下,襄国如今只有流传百载之世家,已无横行乡里之豪族了。” 皇上认真望着李善用,听得十分入神,沉吟片刻,说道:“此法虽好,但撂荒田土,非为正道。” 李善用解释道:“从前广占田土有利可图,所以豪族趋之若鹜,但在如今的襄国,比田租利厚十倍百倍的产业甚多,可用的佃户却越来越少,豪族自然会出售田产另营他业。所谓‘利之所在,天下趋之’,便是此理。田土撂荒固然误了农时,却可以迫使豪族吐出占据的田产,将原本困死在豪族手中的人、地、财、物流动起来,待田土回到真正耕种它们的人手中,便可以复耕复垦,正常缴纳田赋。豪族广占田土、不纳税赋的难题,有此便可迎刃而解。” 皇上略作沉吟,又问:“你以重商抑制豪族,就不怕引虎驱狼,养出势力庞大的巨贾来?” “绝无可能。”李善用毫不犹豫地说道,“襄国复兴,靠的是运河商道的便利繁华和轻徭薄赋、安全清明的环境,而不是任何一家巨贾豪商。臣平日更将史家之崛起引以为戒,注重秩序公平,绝不容忍任何以势压人、操控行市的恶行。 “你想得倒是周全。”皇上轻笑一声,说道,“你说得对,襄国底子好,若换做是朝廷上这盘根错节、尾大不掉的局面,你那一套就行不通了。” 李善用心中一动,举目望向皇上,在他面上见到一种既带质疑又带期许的笑意,心中忽有所感,开口说道:“那却也未必。自来世间事一理通百理明,朝中局面固然比襄国复杂百倍,道理却并无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