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生产队红人【3合1】(1 / 6)

加入书签

清晨第一束阳光照在木匠房靠近草原的大仓库, 小鼠兔迎着阳光开启了新一天的搜寻和囤积。

在山坡上,它摘下几朵秋天仍盛放的小花。在树根背阴处,它捧了一大团沉甸甸的青苔。

满抱食物后, 它机警四望, 接着滴溜溜跑向它为自己选的过冬地——人类仓库里几根大木头架起的一个空隙。

阳光像一束舞台追光, 悄悄送它将食物堆回小窝。又在它从仓库探头奔出时, 接它去草场上有花有种子的地方。

如果拥有热爱生活的眼睛, 再细微之处也有生机和故事。

小王小丁不仅在亲历林雪君的日常,还想通过她的眼睛去看、去体验支边生活。住在木匠房里的日子, 他们描摹了草原鼠兔为冬天囤积食物的画面, 摄取到这片土地上在同样的季节做着同样工作的人类和动物的一个又一个瞬间。

也不断地向林雪君提问,讨论她眼中的劳动与这片边疆生产队。

坐在知青瓦屋的圆桌边,三个人讨论了许多当今文学市场现状,以及报业刊登文章审稿的标准。

任何人想要从泥潭爬向光明都不可能不经历坎坷, 但前进的路上必不可能只有伤痛。

每一段历史、每一段人生都有苦有困境有糟糕的一面, 单看用怎样的眼睛去看, 又着墨描摹哪一个片段。

“牧民们许多连字都不认识, 农民们大多也不懂得如何写文章。所以在过往的书面上,我们只能阅读到其他职业者眼中的世界, 在这些人眼中农民和牧民是怎样一个形象, 被描述者是没有能力反驳的——因为他们手里没有握一支笔。

“我不觉得我创作的文章有什么难度,不过是用牧民的手握住我的笔, 完全从他们的角度去描摹他们的劳动和生活。

“读者们觉得缺衣少食的边疆, 对他们来说是养育他们的家。

“城里人觉得艰苦贫穷的生活,对他们来说是呼吸一样的日常。

“抛开‘他人角度的见解’,这就是最纯粹的边疆劳动者们的生活。”

“……”小丁抿着唇,听得格外专注。

再回想这些日子看到的一切风光, 经历的一切大小事,忽然有了不一样的体悟。

能写出那么多畅销文章的年轻人,果然见解是更深入的。

“书中自有黄金屋。”林雪松听着妹妹的话,心情很激动。

小王小丁关注的也许是她说的内容,他关注的却是从什么都不懂的孩子成长为言之有物林兽医的这个变化——振奋人心的变化。

与她生活在同样的家庭里,他不过是少读了一些书,便缺少了她看世界的角度。

觉得自己缺失了许多许多。

小时候他野在外面,还总嘲讽她喜欢泡图书馆,觉得妹妹是个没有趣味的小书呆子。如今看来,或许自己才是呆子吧。

“通过阅读,我们能看到其他人眼中的世界,感受到与众不同的观点与智慧。创作也是一样,要寻找自己的角度,要用自己的眼睛仔仔细细地观察,用心细细地体会。那么在哪里都能写出好文章了。”林雪君望向小王小丁:

“南方的知识青年们来到北方,北方的知识青年们也会去南方。每个人一定都会抱怨离家的苦,但生活中一定也有甜。

“两位编辑多走一些地方,一定能挖掘到更多双眼睛,更多只笔。

“有您两位这样的同志,报社一定不愁好文章。”

扫盲活动之后,会写字能阅读的人会逐渐普及到底层人民,到时候报纸上就不止能看到精英阶层的文字,也能看到普罗大众们充满烟火气的故事。

林雪君知道那一天会到来,她比小王小丁两位新闻行业从业者更具有信心。

她能展示的已差不多,最后只剩道别和感谢。

榛蘑、坚果、鞣制过的黄羊皮,满满当当两袋子,是她和大家的心意,托递过去后塞进小王小丁怀里,她笑着道:

“我向两位编辑同志分享的所有日常观察和小故事,你们都可以请其他作者进行创作。”

“好啊。”小王将乡亲们沉甸甸的爱全都递交给小丁,忽然觉得她这句话有些怪怪的,转头好奇问道:“你不写吗?”

“是这样的,接下来我可能都没办法给《首都早报》投稿了。”林雪君答道,之前写文章投稿其实只是一种尝试。成功后又写了几个月的文章,就完全是为了与更多报社和文化传播渠道产生联系,以便她后续顺畅地落实自己更重要的计划。

“诶?”小王惊诧地忍不住拔高声音:“怎么呢?怎么就不给我们投稿了?”

她可是现在最炙手可热的年轻作家,每次刊登她的文章,报纸都会更热卖。大家喜欢她描绘的劳动和生活,与她眼中的奋斗日常共鸣,怎么能不写了呢?

“是我们提供的‘稿费’太少了吗?我可以跟我们总编商量,下次多给你寄些邮票和书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