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千千小说网>历史军事>站奴> 序章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序章(1 / 1)

1279年崖山海战,南宋丞相陆秀夫背负幼帝,率数十万军民投海自尽,南宋灭亡。  在这前后,各地山城孤立无援纷纷投降,就连“上帝折鞭处”、令蒙古大汗蒙哥死于箭下的钓鱼城也在得到蒙古军队不杀城中一人的承诺后放弃抵抗。  然而在四川的深山处,南宋还有最后一支军队长宁军,还在坚守着汉人最后一座城池,那就是凌霄城。  元军攻打凌霄城屡战屡败,最后在朝廷从全国各地调集三十万大军将凌霄城团团围住,再收买当地少民一同进攻。  这支少民就是僰人,他们穿梭于四川各个山头之间,尤其擅长爬山越岭,在元军许以好处之后竟然率领族人从凌霄峰的悬崖绝壁上攀爬了上去。  守卫凌霄城的守军被这突如其来的偷袭打了个措手不及,直接导致第一、二道防线失守,而元军便趁机攻上山将防线彻底摧毁。  凌霄城在最后的激战中被攻破,守城军民全部战死殉国,无人偷生,成为南宋抗蒙的绝响和最后的骨气,蒙古大军攻占凌霄城后,将其赏给了僰人。  僰族,即濮人,是先秦时期对西南诸民族的统称。“僰”与史书记载的“濮”是一回事。中原人称西南民族为“濮”,又称“百濮”。  这个民族的人死后,既不用土葬、火葬,也不用天葬或水葬,而是将棺材置于悬崖绝壁之上。  史书上关于悬棺有不少记载,最早见于南朝梁、陈之际学者顾野王所记,《四川通史》记载“珙县有座棺木山,昔为僰蛮所居,尝于崖端凿石拯钉,悬棺其上,以为吉”。  在僰人的心目中,祖先应该永远活在后人心中,先辈的遗体保存得越长久,就越是能荫佑后人兴旺发达,因而悬棺葬是一种吉祥的象征。  僰王山是僰人较早开拓生活和重要活动中心之一,到了宋朝,已经逐渐形成独立的僰人王国。  北宋政和五年,僰人在首领卜漏的带领下,在僰王山上筑城堞、修寨门,聚众造反,揭竿起义,但被宋军用“火猴战”打败,僰王被宋军擒获后招安。  现在僰王山东大门的插旗山就是僰王卜漏插旗招安的地方,僰王山主峰黑帽顶下,至今保留着僰人所建的寨门、城堞遗迹。寨门原有大小两个,相距200多米,依山而建。  但小寨门已经毁坏,大寨门与城堞依然矗立,在大寨门一侧还有“桃园深渊”碑刻一座,偃卧于荒草之间。  明成化四年,僰人和明朝朝廷矛盾尖锐,朝廷大军对僰人进行征剿,兵临僰人盘踞的凌霄城,从四十八道拐发起攻击。  数次进攻失败后,最后明军通过组织敢死队,化装成一队服饰、发型、面色乃至口音与僰人相似、准备逃难入城的僰人难民,为逼真,队伍中还杂夹妇孺、翁媪,从而骗过城门的僰人守军,终于殊死攻入城内。  明万历元年,明朝廷第十二次对僰人进剿,派出数十万大军,对占据凌霄城、九丝城等城寨的僰人进行空前规模的征剿,史称“叙南平蛮”。  凌霄城再次被攻破,明军随后又攻占了九丝城,并对躲进山林的僰人进行全面清剿,至此“都蛮尽灭”,拥有2500年历史的僰人从此消失在历史中。  僰人从此销声匿迹,一个古老的民族从此消亡了。  另外明朝开国功臣刘伯温曾撰过一则寓言式故事,古文原文为:僰人养猴,衣之衣而教之舞,规旋矩折,应律合节。  巴童观而妬之,耻己之不如也,思所以败之,乃袖茅栗以往。  筵张而猴出,众宾凝伫,左右皆蹈节。  巴童佁然挥袖而出其茅栗,掷之地。  猴褫衣而争之,翻壶而倒案。僰人呵之不能禁,大沮。  此寓言大意是:僰族人善养猴,给它们穿上衣服教它们跳舞,使它们旋转得很圆,舞动得很有章法,配合音律节拍也很默契。  四川的一个儿童看了它们的表演后很妒忌它们,认为自己不如他们而感到羞耻,想着用一种方法去破坏它们的表演,他就在袖子里放了些茅栗子前往。  宴席开张后猴子们出来表演了,众宾客都站起来专心观看,左右的猴子舞蹈跳得都很合节拍。  四川的儿童故着无意地挥袖甩出茅栗,将它们丢到地上。  猴子见了它们最喜欢吃的茅栗子,放弃表演扯掉身上的衣服上前争抢,酒壶也撞倒了桌案也掀翻了。  僰人怎么呵斥也不能制止,非常沮丧。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