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再搞到这种枝条,本官重金收购,有多少,收多少!”
这地瓜可是个好东西,古人不认识,但来自现代的宁策,当初曾做过一段时间的农活,对地瓜这
种高产农作物,比较熟悉。
在华夏古代,老百姓起来造反,几乎百分百,都是因为吃不饱饭。
反正人都要饿死了,也顾不得造反是杀头大罪。
因为古代生产力很低,并且很多后世的高产作物,这时候还没有来到华夏,或是还没有得到大规模的种植,而地瓜,正是其中之一。
这时候一般的小麦,上好田地,风调雨顺,亩产也就二三百斤。
但地瓜可是能亩产两三千斤的高产作物。
也就是说,同样的土地,现在能多养十倍的人口!
所谓手中有粮,心中不慌。
宁策提前在杭州布局,收购珍稀罕见之物,正是为了收购像地瓜这样的,单个看不值钱,但大规模铺开种植后,却利国利民的农作物和经济作物。
出了地瓜外,宁策还想收购土豆,玉米,橡胶等高产粮食作物以及战略物资。
这些东西,都是目前的大宋所没有的。
留个店铺在杭州,可不是为了收购花石纲。
“这里还有一封信。”张宪眼尖,在包裹中发现一张白色信纸,急忙取来给宁策。
宁策仔细一看,上面正是商老的字迹。
信上写了地瓜藤的来历。
原来是一个番商卖给商老的,番商说,利用这根枝条,可以种植出一种非常高产的农作物。
这种农作物,在茫茫大海上的某个岛屿,大量种植,但岛屿上的土人,认为此物乃是神的恩赐,严禁将这种作物外传,这番商只得偷偷摘了一根枝条,将其栓在海船上,带回杭州。
但番商空口无凭,商老也不敢相信他,于是花费五十两银子,买下这根枝条,让宁策来鉴定。
商老在信中还写道,那
番商如今就在杭州,宁策若想大量收购,只需来信通知他一声就可。
宁策见状,当即大喜。
毕竟一根地瓜的纸条,顶多也就种十几或是几十个地瓜来,大量繁殖的话,少说也要一两年。
若是能多搞到一些地瓜藤,等到明年开春,收成一次的收获,就足够当成粮种,马上推广到整个郓州地界去种植。
于是宁策命张宪写一封回信,声称愿出资五千两,让那番商尽量多弄回些地瓜藤蔓回来。
随即,宁策珍爱无比地将这根地瓜藤,放入怀中。
怀着激动的心情,他继续寻宝。
不过花费了半晌功夫,拆完了所有包裹,宁策并没有更多的收获。
但是没关系,仅仅地瓜一项的收获,就远远超过宁策之前投入的所有成本。
让宁策感觉十分超值。
然后他让孙安找了几个种田经验丰富的老农来,把地瓜藤蔓交给老农,让他们把藤蔓切成几段,埋到土里,浇上水,种植出来。
“大人,如今已是十月,马上就要入冬了,现在不是种植的时机。”一名老农提醒道。
宁策一拍脑门,心想自己是高兴坏了,居然忘了这茬。
不过没关系,谁说冬天不能种菜?
温室大棚搞起来,先把苗给种出来再说。
于是宁策大手一挥,马上命人搭建了一处暖棚,里面以火炉取暖,至于棚顶,宁策打算用平板玻璃来搭建。
这样可以让太阳光直接照射到秧苗上,有利于作物的成长。
虽然平板玻璃如今很贵,但宁策也顾不得那么多了。
反正玻璃就是自己工坊产的,算起来成本无限接近零。
再说了,
粮食问题,花多少钱,都不为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