样贪生怕死吗?” “哼,大道理谁不会说,百姓只要衣食丰廪,平安无忧,哪里在意是陈家还是谢家的王朝?我明折柳今日就把话放在这里,只要她谢兰亭肯给我黎州拨粮,别说拥护她统治了,我当场跪下来喊她爹都行!” “你、你简直大逆不道!” …… 一时间,天子正殿前,众官员各抒己见,竟如置身东市,吵得不可开交。 陆凉看得一阵咋舌,心想这就是中土衣冠礼仪?真是长见识了。 “这事太傅怎么看?” 最后,他们像往常一样,都看向了桓听,等太傅大人作最后的决策。 残阳苍苍,揽照无限的宫阙与河山,又仿佛是天穹的一只神明之眼,袖手旁观人世兴亡。 谢兰亭负手立在万古天地之间,也望着他。 她早就解开了桓听的灵脉,只因她知道,桓听今日大势已去。 上辈子,他之所以能一箭射死小皇帝,就是仗着小皇帝根本没去证明自己的身份,他自然也不用背负弑帝的罪名。 现在确认了身份,桓听再动手,那就是身败名裂,罪不容诛。 哪怕,他根本不顾惜身后名,也可以为了绥国做任何事。 但人心已然浮动了。 对于绥国来说,正兵临城下之局,要想决一死战,必得万众齐心。 只要有一个人心怀异议,这场战争,便再也打不下去。即使开战,也只是白白失败送死而已。 桓听意识到这点后,权衡一番,定然会选择暂时投降,保存主力,等着未来东山再起的那一天。 就像他上辈子做过的那样。 谢兰亭唇角微弯,可惜这一次,亡国便是亡国,他不会再有任何复兴的机会了。 镇北将军沈斯远拇指在剑柄上一按,迎上她视线,昂首道:“谢贼!他们怕你,我可不怕!太傅大人请传令,今日全军定当血战到底,我大绥的好男儿,不会有一个贪生怕死之徒……” “都放下剑”,桓听蓦地打断他。 “什么?” 沈将军不敢置信地看了看桓听,又看了看小皇帝。 “朕说要投降,爱卿方才走神了吗?”陆凉满脸无辜地说,“就连太傅都同意了。” “你们……” 沈将军想要质疑些什么,惊怒有之,痛恨有之,悲愤欲绝有之。 可这两人,一个是他的君主,一个是他追随三十年南征北战、最敬仰的人,他哪个都不愿去抨击,便只能做出自己的选择。 “臣今日当为国死节,先走一步”,他深吸一口气说。 随后一正衣冠,面向离泱城外的长河,揽衣下跪。 这条河连着北湾,北湾几经周转,会汇入横碧江。 横碧江那头,就是南渡之前的绥国故土了。 也是他们这么多年,生生死死,做梦都想要收复的失地,想要光复的旧山河。 沈将军对着北方,叩首三次,然后猛一回手,挥刀斩向了自己的脖颈。 鲜血冲天。 谢兰亭俯身,替他合上至死不曾瞑目的双眼:“厚葬吧。” 绥国百官踌躇一阵,黎州城主第一个站了出来,领了她的命令。 谢兰亭步上高殿,如坠云间,俯瞰整个离泱城,恍惚有种天地垂于檐下,乾坤都如覆掌的感慨。 “太傅还立在那里做甚?”她转头,带着一丝戏谑地说,“何不来此与我并肩,再最后看一眼你的大好河山?” 桓听沉默,并不移步,只是隔着人潮,以目光与她对峙。 他白衣上血痕散落,犹如一群折翼的红蝶,寂然卧在一片白雪之间。 一瞬间,谢兰亭被他看得几乎有种错觉,眼前这个人,似乎和上一世被她引为军师、最后又背叛她的那个桓听重合了。 她并不是一开始就信任他,也曾严加戒备,真正让她转变心意的,是一场谈话。 上辈子灭绥后,她驻军离泱,某天,骆国引兵攻来,桓听出战,重伤险胜而归。 他的白衣上落满了血,就像此刻眼前所见的一样。 那样重的伤势,就算是见惯杀伐如谢兰亭,看了也不免心惊。 她扔给他一瓶灵药,面色复杂道:“太傅这么拼命,如果是为了取信于我,那你已经成功了。” 桓听淡淡说:“我是为了天下苍生。” 谢兰亭冷笑:“你的大绥都亡了,还说什么天下苍生?” 桓听面容沉静,秋风里凉灯的雾气萦绕在他的眼睫上,轻轻浮动,犹如雾里看花:“今日,骆国随军携百姓数千,罔顾其生死,驱赶他们来冲撞我军。” 谢兰亭一怔。 桓听又道:“尽管我及时收拢军阵,仍有数十名百姓被误杀。他们当时……完全没有一丝害怕,满脸木然,甚至对此习以为常。” “我每思之,常觉心惊”,他叹息着说,“人在乱世的黑暗里沉浮久了,便麻木了,不相信从前真的有过那样来自盛世的一缕光。” “别说百姓了,就连我也不信”,谢兰亭侧过脸,望着远处绵延无边的长夜,“这些年间,一直都是无边的战争与杀伐,从来没个尽头。” “是啊”,桓听垂下了眉眼,“我出生的时候,仙洲便已经烽烟四起,山河飘摇了。” 一种彻骨的苍凉,在他语气中蔓延:“可是那个时候——谢将军生得晚,或许没见过,在那时,盛世的脚步尚未远去,人人都还记得,从前的太平年岁,哪怕无边长夜,也有灯火满街、繁花漫天。这才是人间该有的常态,而不是……所有人都对灾难习以为常。” 谢兰亭默然良久:“你对我说这些话,又有何用?我只是一个握着刀剑的杀人者。” 桓听并没有回答她的问题,只是说:“谢将军自兴兵以来,青霄营大军过境,从未侵扰国百姓一分一毫。离泱城破的那一日,我以为你会血洗屠城,就像这三十年的乱世,每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