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千千小说网>历史军事>三国:我能趋吉避凶> 第73章 荀彧出仕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73章 荀彧出仕(1 / 2)

荆州正在接收各郡县城防与行政事务,然而,全国大局已定,几无波澜再起之虞。

太平四年(公元197年)五月初一,《华夏旬报》五月上旬刊头版头条刊登了华朝皇帝张循亲笔撰写的《华夏一统,天下太平》诏文:

“朕,华朝皇帝张循,临御天下,感念苍生,今特以此文,昭告四海,以慰炎黄始祖之灵,以安百姓之心。”

“自汉末以来,天下纷争,诸侯割据,百姓流离失所,生灵涂炭。朕承天命,以太平道教主之名起于黄巾,矢志中兴华夏,恢复天下之太平。数载征伐,朕与诸位文臣武将并肩作战,历经千辛万苦,终于荡平四海,一统华夏。”

“今荆州刘表已败,朕特以此文昭告天下,华朝已完成华夏统一之伟业,从此步入天下太平之和平时期。”

“现司隶、并州、幽州、冀州、青州、徐州、兖州、豫州、扬州、交州、荆州、益州、凉州等十三州之地,皆已归入华朝之版图。朕将秉持仁德之道,以安百姓,德治天下。凡我臣民,皆应恪尽职守,共谋国事,勿忘太平之愿,勿负朕之期望。”

“朕深知,天下太平非一日之功,需我华朝上下一心,共同努力。朕将广纳贤才,兴修水利,发展农耕,鼓励商贸,以充实国库,善待百姓。同时,朕亦将加强武备,以保社稷之安宁,护我华夏之疆域。”

“朕亦知,天下之大,无奇不有。或有宵小之辈,心怀不轨,意图颠覆华朝江山社稷。朕在此严正声明,凡有敢于攻击华朝官府或军队者,一律视为叛国之徒,必将严惩不贷!”

“朕愿与天下百姓共享太平之福,共谋华夏之盛世。愿我华朝百姓,世世代代,永享太平!”

“太平四年五月初一,朕谨以此文,昭告天下,万民共鉴!”

皇帝张循所撰《华夏一统、天下太平》诏文的刊登,对此时天下百姓来说犹如久旱逢甘霖,瞬间在民间掀起了轩然大波。

从太行山中占领陆家庄算起,到如今统一天下,张循只用了不到8年的时间。

许多最近几年才平定的州郡,老百姓对战乱频繁、兵祸绵延的场景还历历在目。即使最早被平定的并州、兖州、司隶,三州老百姓仍然记得几年前那残垣断壁、十室九空的场景。

首都洛阳城中,一名识字的老者手捧从报童那买来的《华夏旬报》,看完头版头条后,泪光闪烁,流泪自语道:“真是太好了,天下恢复太平,吾儿便不必再被强征参军打仗,我这把老骨头也能盼来个安稳晚年。”

连续数日,洛阳城内外,无论是市井小巷还是皇城根下,皆是一片欢腾。人们欢呼雀跃,敲响铜锣,庆祝这多年未见、来之不易的天下太平。

更有文人墨客挥毫泼墨,题写“天下一统,太平可期”的对联,贴于门楣之上。

城中的酒肆茶楼更是热闹非凡,人们举杯相庆,畅谈未来,沉浸在一片欢乐海洋之中。

荀彧府邸的书房内,烛光摇曳,映照出荀彧那张饱经风霜却依旧睿智的脸庞。他手执《华夏旬报》,目光凝重地浏览着侄子荀攸特意送来的这份报纸,特别是那篇由皇帝张循亲笔撰写的诏文,字里行间透露出一股不容小觑的帝王之气。

“真是世事无常,”荀彧轻声感叹,仿佛是在对过往的风云变幻进行一场无声的对话,“想当年,皇上还在并州太行山的艰难困苦中挣扎,如今仅仅几年时间,却已一统河山,成就千秋伟业。”

荀攸,这位虽年长荀彧几岁却因家族辈分而被称为侄子的智者,闻言微微一笑,眼神中闪烁着对未来的笃定:“世事如棋局局新,彼时我们皆瞩目于何进、董卓、袁绍等人的雄图壮志,又有谁能预料到,最终竟是太平道与黄巾军成就了这番霸业?然而,这也正是皇上天命所归,不容置疑的象征。您看,前朝末帝刘协,已放下过往,安心为安乐公,跟随张仲景、华佗学习医术,造福百姓。皇上更是胸襟宽广,不仅未加限制,反而任由其在洛阳自由行走,这份仁德,实为天下所仰。叔父,何不顺应天命,出山辅佐皇上,为这天下苍生尽一份力呢?”

荀彧闻言,眉头微蹙,似是在心中权衡着利弊:“吾当年确有偏见,视太平道与黄巾军为叛逆,誓要除之而后快。而今观之,能为百姓谋福祉,使万民安居乐业者,方为明君。只是,吾曾誓死效忠汉朝,严词拒绝皇上征召,如今华朝已定鼎天下,吾若再出仕,恐遭人非议,更恐皇上心中有所芥蒂。”

荀攸闻言,嘴角勾起一抹温煦的笑意,仿佛早已洞察一切:“叔父多虑矣。当今天下初定,正是求贤若渴之时。以叔父之才,皇上早已仰慕多时,怎会因过往之事而有所介怀?只要叔父点头,皇上必将喜出望外。至于朝中同僚,有皇上信任在前,他们又怎敢轻言非议?不过,叔父须知,朝中内阁大臣、八部部长等高位已各有所属,即便出仕,亦需有从零开始之心。但吾相信,皇上定不会委屈叔父之才。”

荀彧听后,缓缓点头,眼中闪过一丝释然:“吾所求者,非高位厚禄,乃是为这天下百姓谋福祉。既已明了汉朝不可复,华朝又能善待百姓,吾愿以此残躯,为天下苍生尽绵薄之力。”

次日,荀攸携荀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