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千千小说网>其他类型>网游:全服厌恶?我真没学嘲讽!> 第二十五章 改写第二日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二十五章 改写第二日(1 / 2)

何方或许真的堕落了,难以坚持,难顶,改作息第二天。

人为什么需要梦想和远方,究其根本,是因为来到世上的每个人都是不完整的,就像“心”中间好像缺了什么,人生就是在寻找如何填充这个缺口的&34;过程,我们都想要找到什么东西去弥补生来自有的遗憾。这个东西一定是可以给自己带来充实感、安全满、满足感或是幸福感的东西。有的人选择物质金钱,有的人选择名利权力,也有的人选择用爱情,不一而足。这里不想对此评判高下贵贱,换个角度看,都是在寻找人生来就失去的东西,都是为实现自我的完善。有的人比较幸运可以实现最初的梦想所以人们说不忘初心;有的人在追寻最初梦想的过程中实现了另外的梦想,人们又说无心插柳柳成荫,可是大多数人的梦想可能永远无法实现,或者说梦想已经成为油盐酱醋茶,成为生活中实实在在的东西。当如此平平淡淡、简简单单的度过一生时,人生的印记最终会像留在沙滩上的足迹一样被浪潮冲刷的一丝不剩。几十年几百年之后,谁都不会记得有过“我”这样一个人,“我”也什么都不会留下,甚至好像没有来过这个世界一样。听起来让人有点恐慌,但换个角度,对每个个体来说,在世上走这么一遭确实又好像实现了些什么,虽然已经实现了的好像不是那么清晰。这是因为真正的人生不是结果导向,我们并不是要追求那一颗“果”,而是在追寻梦想、实现梦想的过程中不断完善自己的那颗

人生永远追逐着“围城”内的“幻光”,那些是人们错认为自己要终身去追求的东西,是人们由于隔着“城墙”而未看清的东西。人们不知疲惫地,麻木地想要实现它。我们的欲望在迷蒙不清时告诉我们,追求它能获得快乐。而当倾尽全力去达到时,当时的欲望似乎却消失了,原该有的快乐也不近人意地缺席。人就这样从一座围城中出来再到另一个围城中去,往复循环,可笑而又可悲。

而踏入“围城”中,接近到“幻光”时,有些人的眼睛在接近的过程中就被光芒所伤害,即使少了“围墙”,他们依旧看不清“光”的样子。以方鸿渐父亲为代表的封建家长们,将其“生儿育女结婚生子一代传一代”的“幻光”当作了他们真正要追求的“光”。老一代人,一辈子也就想生儿育女,为孩子买车买房。当孩子还只是个孩子时,便将一切都准备好。但当问他们:“孩子们有了这些之后呢?他们常常会毫不犹豫地回答,相亲结婚,生儿育女。紧接着孩子们又成为了“老一代”

这些看不清,不知“幻光”为“幻光”者,过一生也不会多难过,可看清了这“幻光”的人,例如受到西方哲学的影响方鸿渐、赵辛楣,他们开始脱离这一无知的环境,认识到自己追求的“幻光”,认识到了那是自己永远无法追逐到的想象中的“幻影”,想要离开这“围城”时,却发现四周都是一堵堵无法突破的城墙。当方鸿渐从点金银行脱离要去三闾大学时,他感觉那“好像个进口,背后藏着深宫大厦,引得人进去了,原来什么没有,一无可进的进口、一无可去的去处”,这是他第一次隐隐约约看到了“围城”,瞥清了“幻光”。当赵辛楣喝醉酒说道:“我觉得谁都可怜,汪处厚可怜,我也可怜,孙小姐可怜,你也可怜”时,已经发出了人生“困境”的感慨。苦海无涯,也许这便是人生。

很多人说人生最美好的是过程中的风景。可那只不过是穿梭于各种围城内外中,误认为“城”中之“光”为真实所形成的欣喜感罢了。人已经知道结果不会好,追逐也不过是一种茫然。可人却仍“永远追逐幻光”,永远在围城内外进进退退。这样的现实总会使我呆立,我想不出反驳的话,却也不甘心。直到遇到了思特里克兰德,《月亮与六便士》的主人公。他放弃原有人生,抛弃家人朋友,追求着自己的艺术,他追求的过程并不美好,贫穷、疾病不断缠绕他,但他是特别快乐的,因为他追逐真正的“光”最终他烧掉了似乎象征着人生奥秘的临死前的画,似乎找到了真正的“光”,获得了真正的快乐。或许我可以终于可以反驳,有人找到了“光”,要冲出“围城”了。当我回过头来想想,思特里克兰德抛弃了肉体的物质的存在,要实现灵魂上的跨越,仿佛到达了庄子所说的“逍遥”状态。但,这是人生吗?若不是,可我明明白白感受到他这个“人”看到并目追到了许多真正的“光”,感受他到即将冲出“围城”的喜悦。很多人批判说,思特里克兰德没有人性,不负责任,而我却一直羡慕着他对于“光”的遇见与追求。或许他真的摆脱了围困“人”的围城,也许他在最后一刻在“围城”中看到了缺

诚然,人生当中总会有着种种的挫折与低谷,就像稻盛先生有着相对优异的学习成绩,毕业的第份工作却不尽人意,与之理想中的期望有着极大的差异。其实,我们所处的环境甚至于比稻盛先生当年还要残酷,现代社会是一个高度竞争与物质高度发达的社会。高度的竞争使得我们每日都在面临淘汰的可能,有着非常的压力;而物质发达必然导致生活状态的高度差异,加以对比小到每日的三餐,大到所居的住所,无一不在昭示者不同的处境的差距。我们当前的物质所得可能无法满足理想生活所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