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圣明!徐霞客先生博古通今,足迹遍布天下,《徐霞客游记》中对山川地势了如指掌,若得他前往太原,定能为我大明寻得富源,实乃国家之福,百姓之幸!”言毕,杨嗣昌心中亦是一阵振奋,仿佛看见了大明未来繁荣昌盛的景象,正如《诗经》所云:“维天之命,於穆不已。”
如此一番对话,既展现了君臣之间的默契与智慧,又巧妙地铺垫了接下来探索煤矿的非凡旅程,仿佛一幅历史长卷正缓缓展开,等待着勇敢者去书写属于他们的辉煌篇章。
“微有所闻,然其精准度如何,尚待验证。”杨嗣昌眉头轻蹙,心中暗自思量,国家正值亟需疗养之际,实不宜在此等琐事上耗费过多国力之基。“此事便交由卿家全权处理,朕望速得回音,以定后计。”朱由检的话语中透露出不容置疑的决断,目光深邃,仿佛已洞察世事。
杨嗣昌领命告退,不日,便有密报悄然传来。言及徐霞客,这位行迹遍天下的奇人,竟已闭门多日,不问世事,更无丝毫入仕之念。
朝堂之深,权谋之险,恐是令他心生畏惧,望而却步。
朱由检闻讯,心中暗自盘算。其宏图大志若要实现,徐霞客之技,实为不可或缺之钥。自己虽胸怀天下,却无他那般翻山越岭、寻龙探穴之能,更无法亲赴险境,一一勘查。
于是,朱由检心中生出一计,决定以诚意与智慧,打动这位隐世高人。他深知,唯有让徐霞客感受到国家的需要,以及自己对于真才实学的渴望与尊重,方能使其动心,出山相助。
一场围绕着寻找与说服徐霞客的微妙布局,悄然在紫禁城内外铺展开来,而这一切,都将是朱由检实现其宏伟蓝图的重要一步。
次日清晨,晨光微露,紫禁城的庄严渐渐被市井的烟火气所取代。
朱由检换上了寻常百姓的衣裳,一袭素衣,不惹尘埃,却难掩其龙潜于渊的气质。他轻步走出宫门,身旁紧跟着忧心忡忡的杨嗣昌。“皇上,此举实乃不妥,您贵为九五之尊,怎可轻易涉足民间,寻觅一介布衣?此举恐有损我大明皇室的威严与尊严。”杨嗣昌低声劝阻,眉宇间难掩焦虑。
朱由检轻摆龙袍改制的便服,目光坚定而深远,淡然道:“爱卿勿忧,朕意已决,自有朕的深谋远虑。此行非为个人私欲,乃是为江山社稷计。
你只需紧随左右,切记勿泄露朕之真身,以免横生枝节。”杨嗣昌闻言,心中虽仍存疑虑,却也知皇命难违,只得应承下来,心中暗自思量,若真有不测,自己便是万死也难辞其咎。
他偷偷瞥了眼紧随皇帝身后的李定国,那是一位身形魁梧、眼神锐利的武将,心中稍感宽慰:“有李将军护驾,或许能保皇上周全。”李定国立于一侧,身姿如松,不动如山,仿佛任何威胁都无法动摇其分毫。他感受到杨嗣昌投来的目光,微微颔首,以示安心。
三人一行,就这样悄无声息地融入了熙熙攘攘的市井之中,开启了一段不同寻常的寻访之旅。街道上,叫卖声、谈笑声交织成一片,朱由检身着便装,行走在人群之中,没有了宫墙内的束缚,他的眼中闪烁着对民间疾苦的好奇与关切。
“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朱由检心中默念着《论语》中的这句话,心中怀揣着一份莫名的信任,坚信李定国那双持剑的手,绝不会对自己举起。
这份信任,不仅仅是因为李定国的忠诚,更是出于对国家未来的信心,以及对人民疾苦的深切关怀。
随着步伐的深入,朱由检越发感受到民间生活的不易,同时也愈发坚定了他寻求徐霞客协助的决心。
他知道,只有真正了解民众的需求,才能更好地治理国家,正如《孟子》所言:“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朱由检心中怀揣着这样的信念,继续前行,直到那扇闭合已久的门扉前。
这份信念,如同夜空中最亮的星,照亮了他前行的道路,让一切猜疑与不安都显得那么微不足道。在杨嗣昌的引领之下,一行人悄然踏入了徐霞客那幽静的居所。
此地虽是临时歇脚之处,却仿佛承载了旅人无尽的风尘与梦想。徐霞客,这位足迹横跨千山万水的奇人,其生活之地也透露出一种不羁与自由的气息。
消息传来,徐霞客即将再次启程,他的目光已越过了眼前的山川,投向了遥远的云南。那片神秘而多彩的土地,正呼唤着他继续未竟的探索之旅。
史书轻启,一页页翻过,徐霞客在云南的奇遇与挑战,最终化作一缕轻烟,被命运之手送回了故乡江阴。然而,命运之轮在朱由检的干预下,似乎开始缓缓偏移原有的轨迹。
四年,对于浩瀚历史而言,不过是弹指一挥间,但对于徐霞客而言,这却可能是生与死的界限。
朱由检深知,若能以智慧与诚意,挽留这位行者的脚步,便能在无形中改写命运的剧本,让徐霞客的生命之花在更广阔的舞台上绚丽绽放,而非过早地凋零在历史的长河之中。
于是,一场关于挽留与改变的微妙较量,在朱由检与徐霞客之间悄然展开。
这不仅是对一位伟大探险家的拯救,更是对生命价值深刻理解的体现,以及对未知世界无尽探索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