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则班必胜,连对百户,二百对一百,更是碾压,然而到了千户一级,则大帅兵力略少,战兵只有八百,而敌方却有千人。
“若敌军出一万户,大帅出两团应对,便是六千又四百的战兵,对敌一万,劣势更大,若出三团应对,那就是万五千人,对战万人,兵力又有些浪费,因此我才说,大帅之军制,擅精兵奇袭,而阵战亏,阵战规模越大,兵力越亏,战兵少而辅兵多。”
鲁锦闻言皱眉思索片刻,然后点了点头,单从军队编制来说,徐达说的确实有道理。
圣武军的确走的是精兵路线,简政是谈不上,他军官比例要高得多,而且越往下越多,但确实指挥更加灵活清晰,毕竟要管理的队伍变少了,管理人员却多了,管理效率提高是肯定的。
徐达说圣武军的编制适合精兵突袭,战阵方面,仅看编制而言,同等规模下,编制越大,圣武军这边的战兵兵力就越少,这倒的确是个问题,但也只是从编制上说的。
因为徐达来的时间短,也没经过统一的训练,他不知道圣武军的辅兵其实也是‘兵’,而不是民夫。
辅兵营在驻军时要给战兵打杂,行军时要搞武装押运,扎营时可以单独承担防守任务,阵战时也是要推着輴车冲锋的,他没把这部分辅兵当作战斗兵种,因此才会觉得圣武军战兵少。
而且这种四四编制,哪怕算上辅兵,同等规模下,也的确比敌方战兵少,但这种编制更方便管理。
对方拉出一万人来,训练度肯定不可能都一样的,十个千户里面必然有精锐,有充数壮声势的混子,而鲁锦的圣武军四四编制,经过统一训练之后,他可以保证每支部队拉出来战斗力都差不多,这其实也是一种优势。
只不过徐达来的时间尚短,又没参加过战斗,这种需要长时间体会才能领悟的隐形优势,他一个初出茅庐的新嫩暂时还领悟不到。
听到徐达对军制的评价,在场的将领们也蹙眉沉思起来。
鲁锦却笑着说,“你说的的确有些道理,但你来的时日尚短,我军军制的优缺点,你领悟的还不够透彻,而且,眼下这种军制其实也是个半成品,乃权宜之计,等以后军械和战法完善后,你才能看出这种军制的全方位优势。”
徐达闻言也皱起眉来,听鲁锦这么说,似乎这位大帅也清楚现在军制的缺点,而且这还只是权宜之计,那全盛状态又是什么样的,将来要改的军械和战法又是什么样的?
此时的徐达毕竟只是个初出茅庐的新人,他的确读过一些兵书,却从没指挥军队打过一场仗,因此说白了也只是纸上谈兵罢了。
鲁锦倒是没有出言讽刺,而是又问道,“精兵简政,擅袭击而阵战亏我知道了,那你所言的治军之法,古今绝有,又是什么意思?”
这次徐达倒是没想太多,而是直接说道,“军中设军法官,治粟官,在下倒是能理解,可大帅所设的训导官,我却有些看不懂,团级的训导官甚至还能辖制调兵之权,这岂不是削弱了统兵将领的兵权?”
这便是徐达最想不通的地方,他实在想不出这个训导官的好处,按照鲁锦的这个治军的法子,似乎成了二元制,一支军队有两个平级的主将,这打起仗来该听谁的?
或许这是为了防止军队反叛,可军队不是最应该令出一孔,主将拥有绝对生死大权的吗?如果连惩处校尉的权力都分走了,那主将该怎么立威,没有威信的主将又该怎么指挥作战?
其实别说徐达,就连圣武军内,现在的许多将领也不明白训导官的好处,在他们看来,基层的训导官的确有些用处,可以提振士气,统一军心,但这么做似乎又有违古代兵书上的治军之法。
比如魏国名将,那个编练魏武卒,把秦国打的没脾气的吴起,他就主张将领对士卒施恩,尤其是什么传唱千古的吴起给士卒吮脓,这都是将领给士卒施恩。
然而鲁锦设的这个训导官,他们整天在军队里宣传大帅,而故意忽略各部主将,训导员替大帅把恩施了,主将彻底成了指挥作战的机器,你只管指挥就行,行政军务管理方面,主将几乎不怎么需要插手。
这样一来,主将的确是轻松了,对于一些没有带兵经验的将领,这种制度也十分友好,带兵的事你不用管,你只要一心抓好训练,想办法打赢对手就行。
可这也牺牲了主将在军中的威望,换言之,这样的部队鲁锦想换哪个将领就换哪个将领,同一种制度,同一个训练大纲里训练出来的,随便换将也不会出现战斗力大幅下滑的现象。
于全军而言,这肯定是好事,于将领而言,就不一定了......
不过鲁锦当然不会这么说,而是笑了笑说道。
“你想不通?其实我设训导一职,就是为了方便统军和治军。”
“方便统军和治军?”徐达不解的问道。
周围其他将领闻言也竖起了耳朵,圣武军中,鲁锦这个大帅的威望自然最大,鲁锦说怎么搞就怎么搞,他设训导官,虽然分走了部分‘军中杂事’的权力,但那些将领们也不敢说什么,此时有个愣头青问出这个问题,他们自然也想知道答案。
于是就听鲁锦解释道。
“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