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6章辽东大捷
辽东的信使从辽东快马加鞭花了十天,终于赶到了北京。
他骑着驿马,快马加鞭的过了朝阳门,沿着东大街疾驰往皇城而去,一边赶路,一边大喊道。
“辽东大捷,辽东大捷!”
沿路听到的人纷纷驻足望向疾驰而去的信使,透露出稍许兴奋和好奇。
“终于打胜了,我就说这建虏成不了什么气候。”
“我说你怎么变这么快,前几天吃酒的时候,听说建虏偷袭沈阳,还说建虏有多么厉害,现在一看大胜就变脸改口了,嘁。”
“我可没说,胜了有啥不好,辽东逃难的人少一点不好嘛。”
“是啊,这建虏鞑子三番五次侵犯辽东,从辽东逃难的人也多了起来,这一仗估计会让辽东安宁不少。”
路行人三三两两议论着,抓耳挠腮的想要知道进一步的信息。
“只能等明天报纸了,里面定会记载此事的。定要订一份来看看。”
“熊廷弼的奏报说,偷袭沈阳不成,已经在沈阳城下扎营,他已经派虎皮驿的官军增援,他也亲率大军前往。想来很快就有结果了。”
乾清宫暖阁内,朱由校还在跟刘一、叶向高等人讨论此事。
“奏报是五天前抵达京城的,随后一直没有消息,想必马就有奏报呈来。”
现在大战已起,哪怕是内阁诸人也十分关心,特别是刘一等人本来与杨涟关系密切,在得知杨涟巡抚沈阳,晚遇到建虏奸细,又遇到建虏偷袭时,心里不禁捏了把冷汗。
并且现在建虏又集结大军攻城,如果明军战败,沈阳沦陷,杨涟的后果自然不言而喻了。
叶向高知道此事关系甚大,但朝廷能做的之前都做了,现在只能等待结果。
“陛下放宽心,熊廷弼经营辽东多年,对建虏和朝廷的各方部署了如指掌,他能率军出兵必有胜算。再说内阁已发批文,已让广宁巡抚王化贞召集军队,支援辽沈,只要稳扎稳打,定会无事。”
这话说得让众人心里不禁腹诽,都这个时候了还在推你这学生,看来还是对辽东巡抚的位置念念不忘。
只不过现在朱由校也无心计较这个了,走下卧榻,在暖阁中来回踱步,手中的念珠也在不断的滚动。
他对这一仗还是很乐观的,因为据他所知,除夕前那批火炮早就到了辽东,提前把火炮跟燧发枪都安排下去了,浙营的战力有了保障,可以破了建虏的盾车。
而沈阳现在又守住了,城中的大炮也没有被建虏夺去,这样他们就不能像历史那样花重金雇佣火炮,炮击土司兵了。
此等种种,只要熊廷弼不要昏招频出,频繁作死,是很难失败的。
“可能就在这一两天,就会有奏报到来。沈阳遇袭的事情想必众人皆知了吧,朝官跟京城中想必也议论纷纷了吧。”
“沈阳遇袭的事在《大明日报》也有记载,朝官跟京城内也议论纷纷。不过妄加猜测的居多,谣言四起,有的说沈阳已破,还有人说在辽西看到建虏,辽阳已经没了。”
“这等谣言有什么可信的,不必当真!不过这也说明大明日报的消息传播还是很广的,”
朱由校那日去看庙会回来后,嘱咐新闻司把报纸做了修改,改成两份印发,一份就按照黄栋所提的建议,改为一天一份,只有六七页那么大,面简略介绍朝中奏闻,案件等等,内容简略,价格也低,可让更多的人看到。
另一份为半月刊,面就记载四五件朝中大事,并且详细说明原委,附加评论等等。如果没有大事,那就按照相应主题,把一些好的大臣奏疏、翰林文章刊登去,更有深度,价格也高。
这样一来既有利于报纸的传播,也可以满足不同人群的需要。再加有黄栋这样觉得有利可图的商人自发传播推广,就不用担心效率的问题了。
“陛下,朝官们自不会信这些,但百姓会信,有道是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现在有了报纸,对朝中大小事进行奏报,这样下去,朝廷见闻都会被百姓所知跟议论,那朝廷的威严何和法度何在。”
韩对于这个报纸颇有意见。虽说东林人士在野时,经常在东林书院点评时事,但这都是士子文人谈学论道时的行为,他们这么做对朝廷是有益的。
如今皇帝却主动把朝廷大小事写在报纸中,让百姓知晓,点评时政。
这种做法也让有些御史很不爽,老百姓懂什么时政,有什么资格点评,这不是抢了他们的活嘛,所以最近许多言官在给韩等人施压,想要皇帝把这个报纸给关了。
“让百姓知晓,总比让一些官员糊弄强,这就受不了了,以后朕要将大明日报让所有人都看到,防止百姓被一些地方官欺瞒。”
朱由校自然不想听这等反对的言论,之所以反对多,那是因为现在因报纸收益者比较少,等这种人多了后,自然反对的人也少了。
作为现代的穿越者的他,明白发行报纸,掌握舆论权的重要性,不然一切话都让文官说了,一旦自己的改革触犯了他们利益,他们就会说自己昏君,各种骂自己,卖主求荣,自己却无法反击,只能任由他们骂。
现在有了报纸,发什么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