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个月之后。
南郑,晴空万里的182厂柳林机场上。
一大一小两架螺旋桨飞机正停在起飞跑道末端,等待着符合试验要求的气象条件到来。
它们自然就是那架完成改装的运8f,以及一星期之前就从镐京转场过来的新舟60原型机。
在它们的机翼和尾翼上,都已经画好了红黑黄相间的积冰厚度标尺——
在积冰探测器精度不足的情况下,目前只能通过视频和高速相机抓拍的方式来获取数据。
在常浩南和林国范二人的带领下,182厂和金城大学大气科学学院爆发出了堪称惊人的工作效率。
前者只用十余天时间就把常浩南计算出的重点区域除冰系统从图纸搬到了现实中,而后者则已经在金城、秦岭和疆北三个地区建立了专门的气象测控站——根据过去几十年的经验,上面几个地方在统计学意义上是整个华夏范围内积冰频率最高的地方。
不过一众人等了几天时间,整个大西北都是万里无云的好天气。
要搁在正常情况下,这是最适合飞行的气候条件,但自然结冰试飞偏偏就是要“迎难而上”,没有困难也要创造困难,眼下的环境就显得有些不给面子了。
“所有人,再检查一遍飞机所有防冰系统的功能!”
梁绍修手里拿着个大喇叭,朝飞机那边的工作人员喊道。
“梁总,光今天就已经检查三次了,尤其热气除冰系统,频繁启动发动机也要影响寿命的……”
旁边的副手满脑门黑线地小声提醒道。
在进行真正的自然结冰试验之前,按照常浩南和林国范等人制定的审定标准,飞机首先需要在干燥空气中对每个防冰系统的功能、安全和性能特性进行验证。
但因为最近一直是晴天,所以这个流程已经进行太多次了。
“没关系,保证万无一失,多检查几遍不会有错。”
实际上梁绍修自己也知道这么干不会有什么实际作用,但如果让大家一直闲着,那反倒会滋生焦躁或者懈怠的情绪,不如找点事干,权当锻炼身体了。
“常工,其实根据我们之前去北美那边做结冰试飞的经验,光靠地面气象站很难精确分析1000米以上空域的云团特性,最好还是能有一架气象探测飞机,在天上寻找合适的试验空域。”
旁边一名从602所借调过来的工程师在常浩南旁边说道。
后者翻了个白眼:
“道理是这么个道理,但要想改装一架气象探测飞机,本身就需要先通过自然结冰试验,而要想通过自然结冰试验,又需要一架气象探测飞机……”
那个工程师挠了挠头,没有再多说什么。
“万事开头难啊……”
常浩南换了个姿势,两只手揣在袖子里,斜向上45°看着天空感慨道。
这时候旁边传来了一段带着浓重意大利口音的英语:
“我的朋友们,你们在这个距离海岸线1500公里,又没有大型水系的地方做自然结冰试验,真的不是在和我开玩笑么?”
说话的是一个高高瘦瘦的意大利人,叫罗西·科伦坡,阿古斯塔公司派过来跟进适航审定的代表团团长。
也不怪他这么想,陕南和大西北这自然环境,确实跟北美的五大湖区小有差别。
眼见竟然有人质疑自己的专业能力,原本性格软绵绵的林国范也当即发了飙:
“当然,根据我过去十几年的研究,每年11月到12月,秦岭和疆北地区空域的积冰频率值都在50%以上,科伦坡先生,你要学会耐心,耐心!”
显然,因为连续多天无法进行试验,所有人内心都很焦躁。
看着已经吵出些许火气的两个人,常浩南赶紧在中间打圆场:
“林教授,不要着急,等我们找到结冰气象,一切自有分晓,科伦坡先生不是个冥顽不化的人,你看他不是已经换了衣服么。”
这句话是用英语说的,所以旁边的科伦坡也能听懂——
几天前刚到南郑的时候,这哥们穿着一套板正的加绒西装,并坚称这是其专业形象的一部分。
不过没两天他就老老实实地披上了一件带着航空工业logo的棉袄。
如今已经能非常娴熟地学着常浩南他们那样把两只手揣在一起来保暖了。
科伦坡低头看了看自己身上的棉衣棉裤棉鞋,张了张嘴没有继续说什么。
随着几个人的斗嘴告一段落,跑道周围的气氛又变得沉闷而无聊起来。
就在这个时候,旁边一张桌子上放着的对讲机中突然传出一阵沙沙声,顿时吸引了几乎所有人的目光。
这种老式模拟对讲机的信号传输稳定性很差,接通之后要等上一会才能听清楚对面在说什么。
“……秦岭气象站报告,在1200-1500m高度发现有可能满足条件的结冰云层正在形成,空域范围由如下五个坐标点构成:106.108e,32.473n、105.906e、32.459n……”
林国范抓起旁边桌上放着的纸笔,把几个最重要的数据记在上面,随后迅速给出了自己的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