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天吃饭时,小白跟刘芳萍问了一个问题:“你看地藏经第一品的时候,里面说到婆罗门女下到地狱看到里面众生种种受苦的景象,因为念佛力故,无有恐怖。听说有些人看到这些内容心里会升起各种大恐怖,甚至全身发冷,汗毛竖立等等,我怎么一点感觉都没有,刘姐,你看这些有感觉没?”
“没啥感觉,按照通常的说法,如果你对这些描述地狱的景象有感觉有感应,说明你有这个下地狱的缘,所以就要提高警惕了,加油做功德,赶快把这些下地狱的缘消掉,趁活着有力量的时候,多为自己消除恶因,免得临命终时,被业力牵引落入地狱道中。”
“可是,也有一种说法,说地狱实际上是心的映照,你的心里没有地狱,地狱就不存在,你内心有各种恐惧担忧才形成了地狱,所以如果这个说法成立的话,是不是说,如果一个人做恶,但是不觉得自己是做恶,对做恶的果报内心没有恐惧,他死后是不是就不会下地狱?因为他内心没有地狱这个概念么?我以前在俗世行走,也经常听到人们说,这个世界上,有两种人的命是算不准的,那就是大善大恶之人,是因为这两种人的心念、意识足够强大,强大到因果定律都无法左右他们所以才算不准吗?不是说了么,一个人今生的命运是由他前世因缘决定的,所谓的算命,也就是摸索出了这一套规律,从这套规律推演而来,那怎么又会有算不准之说?”
“地狱是人内心的映照?这说法对,也不对。在《杂阿含经》之中,佛陀是很少提到地狱的。而在《长阿含经·世记经〈地狱品〉》中,则对地狱有着详细的分类与描述。
地狱道是欲界六道中最苦的境界,因为在这里的众生,不但没有一丝的喜悦,还备受各种酷刑折磨。”
如何理解“地狱”这个词呢?其实在早期的经典里,有着非常有趣的表述。比如说,世尊有一次对弟子们开示说:
“莫乐莫苦!所以者何?有六触( 就是我们所接触的外境,对应分别是眼触、耳触、鼻触、舌触、身触、意触)入处地狱,众生生彼地狱中者,眼所见不可爱色、不见可爱色,见不可念色、不见可念色,见不善色、不见善色,以是因缘故,一向受忧苦;耳声、鼻香、舌味、身触、意识法,见不可爱、不见可爱,见不可念、不见可念,见不善法、不见善法,以是因缘故,长受忧苦。诸比丘!有六触入处天,有众生生彼处者,眼见可爱、不见不可爱,见可念色、非不可念色,见善色、非不善色,以是因缘故,一向长受喜乐;耳声、鼻香、舌味、身触、意所识法,可爱非不可爱、可念非不可念、善非不善。”
佛陀在这里所讲的是两重意思,即“地狱”与“天”的对应关系。在地狱之中,我们所见到的、听到的、嗅到的、感知到的,全部为不好的,为不善的,不可爱的;而在天上呢?与地狱之中正好相反,全部为可爱的、可念的、可善的。那么,什么样的人下堕地狱,又是什么样的人上生天界呢?佛陀在这里表示说,执着于六触入处,就会堕入地狱遭受苦处;而不执着于六触入处,就会上生天堂,就会享受到数不尽的快乐与礼遇。
从这段经文来理解,佛陀似乎在向我们传达一个很重要的信息,即这里的地狱与天堂,未必是指六道中的实体。佛陀的用意似乎是在作某种譬喻:众生(主要指我们人类)如果执取于六触,那将是十分痛苦的,犹如堕入地狱般,遭受到无尽的苦患;而如果不执取于六触呢,则是十分快乐的一件事,因为我们无事可贪,无相可执。所谓天堂与地狱,仅存于一念之间的说法,其来源大概就来自这里吧。这个“念”,就是表现在我们如何对待六触的态度上面。总之,若执取六触,便是地狱;若离于六触,便是天堂。从义理上来讲,就是这么简单。
佛陀在讲法的时候,众生理解的能力和根基不一样。比如有些众生对于实实在在的地狱概念执着比较重,地狱的地理位置在哪,为了让这些众生害怕地狱,避免堕入地狱,佛陀给他讲一个实实在在的概念,比如两万由旬。有些众生对地狱的概念不是这么严格,所谓地狱到底是哪个地方,到底离我们有多远,他不是很在意。佛陀就不需要跟他讲这些问题,直接和他说,地狱是你的心显现的,业力成熟以后就会显现地狱。
“一个人若不能去除妄想心,终究会受到宇宙间阴阳两种对立面所限制,怎么会没有定数呢。但是,为什么说只有凡夫才会受制于定数,大善大恶之人不受命运限制呢。
极为善良的人,时时存善念、常常做好事,所以能够远离祸患而得到福报,所以气数约束不了他的命运;极为恶毒的人,时时存恶念、常常做坏事,使得福报损耗而招致祸害,这样气数也会发生变化,所以说他的命运也无法测知。大善大恶,果报迅猛,能改宿命。”
“一切福田,不离方寸,从心而觅,感无不通。”六祖说的这句话,也是这个意思。
“地狱到底存在不存在,都是由你的心来决定的。杀生当然有果报,怎么可能因为你不觉得杀生是恶业就不受果报呢?但是因为你杀生的念头由心而生,所以佛陀和六祖才说一切从心而生,并不是说心里有地狱才有地狱,而是说地狱的因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