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千千小说网>其他类型>崇祯太子> 第二百一十三章 哪里来的底气?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二百一十三章 哪里来的底气?(2 / 3)

站定为祭奠百姓有些腹诽的钱谦益却也不得不以此来作为提醒了。

钱谦益乃是弘光朝正儿八经的礼部尚书,所以在他眼中,祭祀之时必定得选个黄道吉日才能举行。

退一步讲,太子殿下这次回返乃是凯旋,其意义之重大自不必遵循这些俗礼,可就算如此,要去祭祀的地点也该是孝陵,莫名其妙地跑去那等不伦不类的地方简直不成体统。

只是早前朱慈烺将才掌权之时他都不敢在正面驳斥其意见,待到现在又如何敢对携大胜之威返回应天的大明监国太子说上半个不字?

一番劝说拉扯之后,朱慈烺终还是被一帮大臣拽了回来。

其后他在一众朝臣和百姓的簇拥之下,于朝阳门外的祭坛上对阵亡将士一番祭奠,待到回返兵部大堂之时却已到近了黄昏。

经此一遭,朱慈烺在应天的威望已至顶点,哪怕有亲人阵亡的人家,也只是将全部恨意都施加在鞑子身上,却对领他们出征的太子殿下只有无限的崇敬。

至此,应天已是朱慈烺稳稳的基本盘,哪怕真有宵小想要生出事端却也无法在这座城市闹出半点波澜。

老实讲,对普通百姓而言,到底向何人纳粮真有那么重要吗?

所谓民心可用,民心可欺。

早前在对扬州之事的恐惧下,整个应天还能团结在朱慈烺的身边共抗敌军,可一旦需要付出代价人成了自己,谁又能保证所有人的心中就都能安稳如常呢?

不过今日宿卫全军素裹虽是朱慈烺刻意施为,但被百姓看见自己面上的伤疤却真真是个意外,哪怕这一见所达到的效果甚至要远超其他。

随着百姓的散去,应天外城再次恢复了往日的宁静,而将将归来的朱慈烺却未休息,反倒把留在应天的几个心腹朝臣唤到了兵部后堂。

休息,他自然也想休息。

可朱慈烺对应天的情况却是心知肚明,哪怕真让他上床安歇,倒也不见得真能睡得着。

在初掌大权之时,他凭着从忻城伯府抄出的那些粮食和银钱便将城中青壮和卫所军握在了手中,其后又凭着某些把柄从那灵璧侯手里榨出了十几万石。

只是这些粮食虽稳稳地扛过了两个月的围城,但到现在却也不见得还能剩下多少。

按着江南的情势,他若是还不着手应对,说不得不等江南出现饥荒,这应天城里便要先饿死人了。

当然,这只是其一,且还是能够摆在明面上来说的事,其他林林总总还有一堆,虽都关乎这小朝廷的前路,可真正能够戳破的却是少之又少。

由此,朱慈烺召集他们的时候也便只能用粮食这个理由了。

“我与那商贾所谈便是这般结果,依着诸位所见此事该当如何?”

朱慈烺毕竟不是磨叽人,在各自落座之后,他便将从海外购买粮食的想法说了一通。

对于江南的情况,他知道,在座的几人自然也知道,只是要从这般渠道缓解江南缺粮的局面却还需得不少花费,哪怕之前从忻城伯府抄出来的银钱还有不少,但相较于整个江南却也有些杯水车薪之感。

“殿下,应天库里还剩八十六万两白银,若再将将士们的功赏饷银除去,却也剩不了多少了。”

果然,朱慈烺这边话音才落,作为应天文臣之首的钱谦益便先站出来将实际困难摆在了他的面前。

对于这般情况,朱慈烺自然有所预料,不过在他看来,只要江南市面上有粮食流通即可,至于到底是谁家的在流通也便不是那么重要了。

“这事我打算交给勋贵们去办。”

他这里话音落下,在座几人便都有些惊讶地看了过来。

这话已算是非常明显,就是想用勋贵们积攒了多少辈子的银钱为朝廷解了这燃眉之急。

开玩笑!

勋贵们如何肯做这等事?若真能做得,先帝还用得着吊死在煤山上马?

若换做将将收拾了忻城伯时,说不得便会有人把说动勋贵的难度明晃晃摆在朱慈烺面前。

可现在的太子殿下已经用一场场胜利证明了自己的能力,这几位心腹大臣便也不由思量殿下这般想法的根本逻辑到底在哪里。

眼见在自己话音落下之后,诸臣全都露出思量之色,朱慈烺虽有心让这些股肱之臣自己想明白其中关窍,但由于此事不过顺水推舟,其后还有几番难啃的腰节骨等着,也便不想将时间浪费在这里了。

“此事说起来似乎很难,但只要想明白里面的厉害关系却也不是什么难事。”

朱慈烺的想法其实非常简单,就是由他出面打通这条商路,具体经营全都交给勋贵们去办。

要知道海贸之事可谓一本万利,先前这些年由于种种关系通往南洋、西洋、东洋的商路几乎在同一时刻断绝,而去往安南、暹罗的海路虽还不到这些地方,可一旦有了这些基础便有可能再次将商路打通。

在这样的情况下,一旦占了先机便能在海贸生意中取得优势,真可谓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财源滚滚之下如何会担心无人来做这笔买卖?

“殿下的意思是朝廷只管打通商路,盈亏之事皆由各人负责?”

一番解释之后,在场几人都将目光投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