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千千小说网>其他类型>当昏君开始炼丹> 第2章 皇帝和他的臣子们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2章 皇帝和他的臣子们(1 / 2)

李顺通过穿越而来的三年观察了解,知道自己身处王朝衰败的末期,历史周期率已然凸显,民间土地兼并严重,朝堂之上党争不断。

老天爷似乎也与之作对,洪涝旱蝗,在他在位的五年之内,轮番上演,各地民变不断,江山社稷,风雨飘摇,岌岌可危。

民间有句顺口溜:“圣统圣统,剩下饭桶,春生秋亡,不能过冬。”由此可见,朝廷之无能,民生之凋敝。

一开始,他还在幻想能以一己之力,力挽狂澜,直到群臣对着他唾沫横飞,那口水犹如滔滔巨浪,险些将他淹没,方才知晓,前身早已被架空。

如今朝中大致分为三股势力,以左丞相胡敏德为首的跟随他爷爷世宗皇帝平乱起家的勋贵集团把持朝政,勉强能与之抗衡的只有内廷司礼监掌印太监赵忠孝的阉党和太傅刘拯所代表的清流士人。

其中,赵忠孝与胡敏德一派关系暧昧,有合作,也有分歧,而刘拯一方则是怼天怼地,谁也不服,结果在胡赵两派的打压下处在朝廷边缘,要死不活。

那次之后,李顺除了每天早晨在上书房看演技精湛的胡敏德等人进行贤臣良相的表演,无事发发呆,有事点点头,其余时间都躲在后宫愉快玩耍,对于朝政再不发一言,彻底摆烂。

飓风过境,伏草唯存。

第二日早朝,左丞相胡明德同中书门下六部尚书前来奏事。他身着大红官袍,头戴乌纱帽,正值壮年,胡呈八字,英姿勃发。

李顺依旧坐在龙椅上,不过左右多了两位,一个是掌印太监赵忠孝,一个是文渊阁当值的大学士方直。

李顺一边摆弄着案上的镇纸,一边抢先开口问:“诸位爱卿,今日有什么事奏啊?”

胡敏德几人一愣,平时皇帝都是像哑巴一样,一切由赵公公主持,今天怎么主动开口提问了?事出反常必有妖。胡敏德跟身边的右丞相周庆交换了个眼神。

周庆心领神会,上前奏道:“皇上,北方大旱持续已久,为解民众之倒悬。户部请拨款四十万两,前往江南购粮赈灾。”

“嗯,可以。你们商量着办吧。”

周庆见皇帝同意,松了口气,继续道:“皇上,圣统四年三月于靳州假借‘神木教’之名造反的夏诨一伙,已被淮东总兵孙武吉派兵剿灭,匪首夏诨及众附逆头目一并活捉,正押往京师,明正典型。”

“神木教是个什么东西?”

李顺想起来去年好像听过这么回事,当时选择蛰伏就没有多问。

周庆半天答不上来,下面上来的军报对于这些事也没有细说,倒是一旁的赵忠孝开口道:“皇上,老奴知晓一二。”

“圣统二年,靳州水灾过后,大通县合莲洼村,一夜之间长出一棵巨树,高约二十丈,冠盖遮天,三日开花,七日结果。其果色泽金黄,形状似桃,个儿却只有李子般大。当时瘟疫肆虐,传言人食其果,可百病全消。村民谓之‘神木’,大通县令也以‘祥瑞’之名报上来过。

后来,有人借此传播歪理邪说,说什么‘神木遮天,黄天换青天’之语,蛊惑乡民,成立所谓神木教,纯属无稽之谈。”

李顺点点头:“原来如此。既然大通县令报上来过,那果子可有?”

赵忠孝被李顺奇怪的注意点,弄得一时语塞,不过想想也就不意外了。宫中早有传言,皇帝已经如先帝一般开始服用丹药了。看来又是一个短命鬼!

“内务府的库房里保留有十颗。”

“哦?散朝之后,送到朕的寝宫去。”

“咳!咳!”胡敏德看着两人还要继续这不着边际的对话,假意咳嗽两声打断。

“不好意思,你们继续。”李顺笑了笑,端正姿态,继续听政。

胡敏德冷着脸上前,周庆识趣地退了回去。

胡敏德道:“皇上,臣前日所上的折子,为何不见批复?”

李顺却装傻充愣:“什么折子?”

胡敏德看着皇帝一脸茫然,像是真不记得折子的事,出言提醒:“直隶总督空缺,臣请任用兵部侍郎周光正填补。”

李顺恍然大悟:“哦,这件事啊。胡爱卿,就算你不说,今天朕也要与诸位好好商议此事。”

“商议?皇上觉得臣所荐之人有什么不妥?”胡敏德的语调明显抬高了几分,有点咄咄逼人的味道。他早已习惯了皇帝作为一个点头盖章的物件,对他言听计从。

说来奇怪,大胤王朝建国之初有些类似于前世的大明,太祖李国瑞与朱元璋一样出身寒微,传说还当过所谓的“修炼之士”,两人性格和施政的方式也有些雷同,比如:藩王戍边,设立与锦衣卫相似的情报机构“金吾卫”,严整吏治等等。

不同的是他没有废除丞相,加上太子没有早逝,顺利继位,也没有大杀功臣。这位太子,也就是后来庙号为太宗的皇帝,在位三十四年,勤政爱民,造就了一段盛世。

这一切都是建立在他高超的政治手腕和崇高的个人威望之上的。

太宗皇帝驾崩之后,原先压抑已久的问题开始暴露。

比如,藩王问题,民间尚有“一代亲,二代表,三代四代认不到”的谚语。太宗的兄弟们认同他,忠于他,并不见得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