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到“药物溶出曲线”,首先就得明白“溶出度”这一个概念。
溶出度,是指活性药物从片剂、胶囊剂或颗粒剂等普通制剂在规定条件下溶出的速率和程度……在缓释制剂、控释制剂、肠溶制剂及透皮贴剂等制剂中也称释放度。
而药物在体外的溶出行为,则可以用来预测体内的崩解、溶出和吸收情况;同时药物体外溶出行为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制剂的质量;
因此溶出度测定是在药品生命周期中不同阶段监测溶出行为最有用、甚至是被业界认为是唯一能监测体外药物释放速度和程度的批次释放测试的方法,而且该测试通常作确保替代物体内性能一致。因此广泛应用于药物开发、稳定性研究、互换性评价、常规质量控制、批量放大和批准后变更等各环节;
而且溶出度测定的适用范围非常广,适用于各种剂型,如片剂、胶囊剂、透皮制剂、口服混悬液、混悬注射液等等,因此随着时代的发展,“溶出度”变成了评价口服固体制剂质量的一种重要手段。
所以顾名思义,“药物溶出曲线”便是在药物溶出试验中,药物溶出量与时间的关系曲线。
由于在药物的质量标准中,溶出度测定方法的建立来源于溶出曲线方法,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说,溶出度是溶出曲线的简化。而且由于溶出曲线测定的是多个点拟合成的曲线,对药物溶出行为趋势的表达,对药物生产过程中原辅料、处方配比、工艺参数变化的反映都比溶出度更直观。
而“生物等效性”,则是指在同样试验条件下试验制剂和对照标准制剂在药物的吸收程度和速度的统计学差异……当吸收速度的差别没有临床意义时,某些药物制剂其吸收程度相同而速度不同也可以认为生物等效。
当然,生物等效性与药剂等效性不等完全划等号,药剂等效性是指同一药物相同剂量制成同一剂型,但非活性成分不一定相同;在含量、纯度、均匀度、崩解时间、溶出速率符合同一规定标准的制剂,药剂等效性有时并不能反映药物制剂在体内情况,而是需要生物等效性去反映。
总之,“药物溶出曲线”和“生物等效性”这两块数据,是目前为止制药界被认为最能反映药物制剂的生物学标准,甚至可以为临床疗效提供直接证明;其意义不可谓不重要。
………………
所以,当那位被称作是刘主任的胖老头甩出这记杀手锏时,土狗同学立马抓麻了。
不可否认,在“药物溶出曲线”和“生物等效性”这两块数据上,仿制药与原研药存在着明显的差距,这是实实在在存在的主要问题,也是现阶段不可避免的问题……甚至别说现在了,哪怕是以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这两样东西也是压在仿制药头上的“两座大山”。
但是没法子,要想在这两块追求数据一致性,真的很难,很难。
以体外溶出为例,本身原研药批次间就存在差异。再加上溶出过关的条件是F2因子大于50……51也是合格,95也是合格,这也是差异。
此外仿制药的溶出只需要与一個批次而不是多批次原研药对比,多项差异叠加就使得差异被放大。
体内试验也是同理,单一批次对比,Cmax区间也有上下浮动的合格范围。
这就使得仿制药研发结果与原研药在药物溶出曲线和生物等效性的数据上必然会存在着差距……那么多变量叠加在一起,要想完美地追求一致性,何其困难!?
当然,造成数据上的差距,里面还存在很多细节方面不足为外人所道……比如不同BCS分类药物在溶出渗透方面的差异;比如注射剂并不存在生物等效性的说法,也不用做BE研究等等。
但不管如何,以当下的技术水平,以及大华公司的资金实力,在获得强援的情况下,集中火力去努力尝试缩小几款仿制药在药物溶出曲线和生物等效性的数据差距或许有可能,但是让几百款仿制药产品缩小与原研药之间的药物溶出曲线和生物等效性差距?
开什么玩笑呢!
想了想之后,土狗同学只能无奈地辩解道:“诸位领导,虽然药物溶出曲线和生物等效性很重要,但我觉得当下在仿制药这方面过于强调这一块,对于当下的华夏而言,并不现实……”
胖老头却忽然笑了起来:“吕经理,贵公司心系社会,这份时刻把劳苦大众放在心上的赤诚,我们自然看在眼里,也感到非常欣慰……公正的来说,像贵公司这样积极承担自己社会责任的单位,真的很少。如果其他单位都能像贵公司积极学习,想必这个社会的风气会好上许多。”
“但是,一码归一码,有些事情我们可以论心不论迹,但有些事情我们必须要论心又论迹!”
“作为大华公司的一员,作为制药行业的半个从业者,吕经理的【期待】我们都看到了,但作为老百姓呢?”
“当你身真的患疾病,面临着生死抉择时,当实际临床效果可能存在着明显差异时,你对国内注射药物和固体药物的选择是什么?”
说到这里,胖老头的语气微微严厉了起来:“诚然,我知道吕经理的初衷是让那些收入微博的农村贫苦大众能够买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