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千千小说网>历史军事>五代十国往事> 第816章 征淮三大战役之滁州战役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816章 征淮三大战役之滁州战役(2 / 3)

却不能怪罪李景达。前文详述过李璟登基的惊险历程,李景达是险些登上皇位的人,李璟是发自内心地猜忌他,宁愿信任陈觉,也不信任李景达。之所以让李景达挂帅出征,只是利用其威望而已。

据史籍记载,李景达虽然名为元帅,但军中事务皆是监军陈觉做主,李景达只负责在文件上签字(军政一切皆决于觉,景达署牍尾、主画诺而已)。

李景达虽无篡位之心,但他是真心实意地希望国家步入正轨,尤其看不惯“四凶五鬼”的丑恶嘴脸。此前,李璟召开内宴,“四凶五鬼”党徒在席上大呼小叫,毫无规矩礼数可言,李璟却与之嬉笑应和,不觉不妥。李景达实在看不下去了,挺身而出,对他们加以呵责,并向李璟劝谏,劝他远离奸佞小人。李璟很不高兴。

又有一次,冯延己借着酒力跟李景达套近乎,竟然与之勾肩搭背。气得李景达将其一把甩开,然后跑到李璟面前,坚持让李璟斩杀冯延己。李璟好言相慰,良久,才把李景达劝走。

这次李璟让陈觉监军李景达,其真实用意一目了然。所以当韩熙载发出那个灵魂拷问:“皇弟还用监军吗”的时候,就不知是问题本身可笑,还是问题的答案可笑了。

后周士卒并非个个都是钢筋铁骨,面对如此巨大的敌我悬殊,有些士卒难免心生怯懦。赵匡胤亲自督战,凡是表现出畏惧退缩之意的,赵匡胤就用剑劈砍其头盔(皮笠),做个记号,然后次日阅兵,凡是帽子上有记号的,拉出队列,斩首示众。

赵匡胤对柴荣的“高平精神”有着深刻的领悟,并积极贯彻,落实到位。有过六合者,折其足;临阵退缩者,斫其头。

扬州——六合之战,是李璟常州大捷后的反击号角,也是淮南战场的转折点,所以李璟相当重视这次战斗,不仅派出了陆孟俊、李景达,还命令附近的所有驻军都要参与其中。

很快,韩令坤在扬州城北15里的湾头堰击败一万多楚州援军,生擒涟州刺史秦进崇,这个涟州原为涟水县,南唐升县为州,用今天的话说,就是一个县级市;张永德则在曲溪堰击败泗州援军万余人。

至此,转折的方向明确了,南唐没有迎来触底反弹,而是在短暂的拉高吸筹后遭遇更大规模的砸盘抛售,李璟结结实实地吃了一根灌肠阴,被按在跌停板上摩擦。

与此同时,寿州战场上,陈延贞等13名南唐将领投降后周。

不打他个满脸花,他就不知道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柴荣丝毫没有停手的意思,又以向训为淮南节度使、兼沿淮招讨使,率部进驻扬州。

按照惯例,“扬州淮南节度使”一职应该由攻克扬州的韩令坤担任,但是韩令坤因前有“弃城之意”,所以柴荣紧急召向训奔赴前线,把淮南节度授予向训,并让他挂帅前敌总指挥,韩令坤则为副帅。

向训来到扬州前线后,发现都将赵晁、白延遇等骄横难制,不顾军纪,在扬州胡作非为,甚至纵兵劫掠、打砸抢烧(惟务贪滥,至有劫人妇女者)。

向训怒了,你们小日子过得真不错。当即揪出几个典型,军前正法,从此之后,军中肃然。

柴荣已经来到濠州,涡口(涡水入淮口)奏报浮桥竣工,柴荣亲往验收。柴荣下一步的计划是亲往扬州。

宰相范质泣谏乃止。

范质自幼聪慧好学,9岁能写诗,14岁就能收徒讲课,成为当地的乡村教师,22岁那年登进士第。先为许州忠武军节度推官,后为封丘县令。后来得到后晋名臣桑维翰的赏识,提拔为监察御史,后来渐渐升为翰林学士、知制诰。

“晋辽大战”时,石重贵命十五将出征,那篇诏令就出自范质之手。

郭威率军征伐,每次都对发给自己的诏书惊叹不已,于是忍不住问诏书是谁起草的,使者回答是范质,当时郭威就发出感叹,说范质真乃宰相之材!

郭威称帝后,果然拜范质为宰相。

从郭威到柴荣,诏书多由范质起草,柴荣的那篇满分作文《征淮檄文》很有可能就是出自范质之手。

面对柴荣意气风发,企图亲赴扬州前线、一举吞并南唐的做法,宰相范质与王溥极言切谏,以师老兵疲、后勤供应不足为由,坚决反对。

在柴荣来濠州之前,寿州战场就已经出现了对后周不利的状况。

寿州围城部队日夜不停地发动猛攻,然而寿州却在刘仁瞻的指挥下顽强抵抗,后周久攻不下。又赶上大雨连绵,营中积水深达数尺,后勤补给出现严重问题,士兵们苦不堪言。

当时后周的后勤补给和兵力投送主要走水路,在淝水顺流而下,抵达寿州。运送攻城器械的为炮舟,运送士兵的为“竹龙”。史书未载炮舟之样貌,只记载了“竹龙”的形态,简言之,就是加装了顶棚的竹筏。由于大雨导致淝水暴涨,炮舟和“竹龙”都被冲到了南岸,然后被南唐兵焚毁,后周损失了大量攻城器械和士兵。

而最令人感到不安的,则是粮草的短缺。柴荣按照约定,等了李德明五天时间,却不见南唐答复,因为李德明已经被以卖国罪而诛杀。于是,诸将建议柴荣班师。

就在柴荣打算回汴州的时候,南唐取得了“常州大捷”。柴荣意识到李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