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不愿意看到一如前世一样,英伦就此同欧洲渐行渐远,最终导致脱欧的结果,那么巴伦就开始积极的在德法以及英伦之间进行着斡旋。
卡梅伦并非一定不愿意为欧洲债务危机的解决出资,他在之前也表示过,英伦可以出资100亿欧元,不过希望是在20国集团的架构内,而不是通过IMF——当然,他的这番言论也引起了IMF总裁,英伦前首相布朗的不满……
而且在回到国内,面对包括工党和联合政府内部的抨击声音的时候,卡梅伦虽然在议会中为此辩解,但也不是没有后悔的想法。
因此这个时候,同法国、德国方面都关系还不错,同时也能够与卡梅伦直接对话的巴伦,也就成为其中斡旋的最佳人选了。
要知道,在之前的欧盟峰会中,萨科齐和卡梅伦两人可是直接吵了起来,萨科齐当时对卡梅伦直言:
“我们受够了你对我们的批评,受够了你的指手画脚。你说你憎恨欧元,你不想加入欧元区,可是现在你却想在我们的会议上干扰我们。”
因此如果再让双方直接对面,恐怕最终的结果还是不欢而散。
最终,在今年的年初,在巴伦的态度强硬的“劝说”之下,卡梅伦最终改变了态度,表示愿意承担英伦的责任,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注资300亿欧元,在英伦态度的转变带动之下,其他的非欧元区的欧盟成员国,也陆续的答应了他们之前所承诺的注资份额。
不过欧盟方面,法国和德国也对英伦进行了一定的妥协,在2012年1月的欧盟峰会上,他们调整了之前的“财政新约”……
最新版本的财政新约规定,年度结构性赤字不得超过GDP的0.5%为缔约国中期财政目标,但允许缔约国“在控制范围之外发生对政府财务状况构成重大冲击的非正常事件,或在修订后的《稳定与增长公约》定义下的严重经济衰退时期,暂时偏离中期目标。”
在那次的欧盟峰会中,卡梅伦对原本强硬的欧盟财政新约最终做出的妥协表示满意。
其实在这个过程中,巴伦有时候也会感觉很是无力。
毕竟即便是现在,他能够做的也不是太多,以英伦来说,无论是融入欧洲,还是脱欧,都有好处和坏处。
比如说英伦加入欧元区的话,那么丧失对本国法币的自主调节政策,无论是对应英伦的经济,还是伦敦金融中心的地位,都会形成巨大的挑战。
并且以现在的情况看来,还要承受其他像是希腊、爱尔兰等经济没有竞争力,却需要为本国国民提供超高福利的国家的拖累。
但不加入欧元区,那么像是欧债危机这种情况下,要保持在欧洲的影响力,也还是需要像是这一次欧盟峰会时候一样,拿出钱来对那些国家进行救助。
好处就是能够获得广阔欧洲市场,毕竟在欧盟内没有关税壁垒,因为申根区内人员流通也非常的方便,这能够让英伦的企业在欧洲市场中具有亚洲和北美公司更大的优势,令欧洲市场成为其“根据地”。
不过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事情,有好处,自然是需要承担责任,特别是像是英法德这样欧盟中的“大个子”,那么也需要承担更多的欧盟支出……
如果英伦脱欧……
那么就会像巴伦前世一样,失去了欧洲之后,首先对于英伦国内的制造业来说,就是非常大的打击。
另外,脱离欧洲,那么英伦在欧洲的影响力也就会逐渐消失,在这样的情况下,英伦只能够调整他们的国家战略,转而成为美利坚全球战略的坚定盟友——说白了,就是没有欧洲作为根基,那么英伦只能乖乖的去给美利坚当狗了……
这自然也不是巴伦愿意看到的。
归根到底,英伦在入欧和脱欧这两种选择中,都不会那么舒服,原因还是欧盟太过于松散了。
说白了,欧盟只是一个经济组织,同国家的形式还有很长的距离,虽然欧盟有央行,有议会,有法院等等组织。
但在军事上,依然由北约主导,而北约,说白了,就是美利坚这个带头大哥说的算的,是美利坚的附庸。
北约中的欧洲国家,唯一在军事上有那么一点点自主权的,也就是法国了——这也算是戴高乐的政治遗产了,至少法国境内没有美利坚的驻军,并且他们的军事研发也一直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而其他的两个大高个,德国……他们还有军队吗?
英伦?
“英伦只是美利坚的导弹基地……”
在欧盟之内,各个国家也都为了自己的利益各怀心思,根本就不团结。
这就导致了欧盟基本上解决不了太多的事情,大部分时候都在各自的扯皮之中——即便是英法德三国共同推动的议案,也需要反复的拉扯,最终能够达成一致的,往往是在最初的议案中大打折扣的结果……
更何况欧洲在军事上面还被美利坚主导的北约所约束……
这就导致了在经济体量上面,欧洲、华夏和美利坚虽然看起来像是三足鼎立,但事实上欧洲在面对美利坚的时候,根本就硬不起来,即便是各国首脑明牌被美利坚监听,也只能装作不知道……
看到欧洲这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