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文霸向来行事果敢决绝、雷厉风行。既然已经做出决策,就立刻派遣人手去付诸实践。
次日清晨,大周礼部左侍郎杨渊便领命率领使团前往南梁。
杨渊一行人快马加鞭、日夜兼程,历经半个月终于抵达梁都,并拜见梁帝。
梁帝得知周朝使者到访,特意举行盛大朝会以示欢迎。
杨渊毫不拖泥带水,在一番热情寒暄之后直截了当地表明来意,转达了宇文霸希望联合梁朝攻打齐国的意愿。
这番话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令大梁满朝文武惊愕不已,朝堂之上顿时一片哗然。
诸位大臣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意见无法统一。
梁帝见状,只好命人带杨渊等人下去安顿在鸿胪寺,他们需要继续商议。
“陛下,我们与冠军侯相比差得太远了。连冠军侯都无法灭周亡齐,更何况是我们呢!倒不如专心保卫国家、治理百姓,恭敬地守护江山社稷,如果真有成就一番功业之心,那就等待真正有能力的人出现吧,不要寄希望于侥幸而将胜负寄托在一次战斗之上。倘若不能如愿以偿,后悔就来不及了。”
右丞相丁彦博第一个跳出来反对。
“没错,陛下,魏国一直以来都是我大梁北方的强劲敌人。自从和皇帝在位开始,历任先皇便改变进攻策略转为防守态势,全力发展国内政务,并对魏国采取防御措施。和皇帝时期曾多次讨伐魏国,但都被魏国击败!”
"到了明皇帝时期,我国与魏国签订了‘河田之盟’,此后双方再也没有爆发过大规模战争,这种局面一直持续到已故的冠军侯横空出世。"
"他先后六次北伐北魏,成功夺取了魏国大量疆土,使得魏国一分为四。然而,虽然我们战胜了衰落的魏国,但却是赶走了虎豹招来了豺狼,魏国分裂后迎来了更为强大的周齐两国。"
“周齐两国凭借武力崛起,确实是我大梁的强有力对手,倘若我大梁趁周国立国之时,联齐伐周,尚且可行,现如今周朝强盛而齐国衰弱,联合周朝消灭齐国实在不是明智之举啊。”
侍御史胡遵出面反对。
“陛下,以地域政治观之,虽然梁齐两国将彼此视为敌对国家,但与周国相比,北齐毕竟是已经与梁国和平共处二十余年的‘与国友邦’。而好战成性的北周,则明显具有更强的侵略性和扩张欲望。近年来,北齐实际上已然扮演起了保卫梁朝边境安全的外部援手角色。”
“北齐君臣同样担心梁、周可能会联手夹击齐国,造成严重后果。因此,齐文帝曾经派遣邰正、韩未作为使者,对梁朝极尽谄媚阿谀之能事,双方约定结为兄弟之国,并期望大梁不要与周朝结盟共同攻打北齐。他们直言不讳地指出,西周正在逐步吞并各国,如果大齐灭亡,必定会给梁朝带来忧虑。正所谓唇亡齿寒,切不可掉以轻心,以免受到周国的蛊惑和影响。”
这时,兵部尚书柳大夏站出来,出声劝阻道。
“梁齐两国不仅是“兄弟之邦”,更有着唇亡齿寒的紧密关系。一旦灭掉齐国,将会引发更多、更为棘手的问题。就连代国的君主都能看清这一点。曾经,代国专门派遣使者传话给大梁:“听闻贵国即将发兵征讨齐国,齐国作为我们的兄弟邻国,它的存在足以成为边境的坚固屏障;而周国则如恶虎豺狼一般,绝对不能与其结交啊!陛下,切莫因小失大啊!”
这时,蔡持正站出来表示强烈反对。
......
其他大臣也纷纷附和着表示反对意见。
“想当年北魏分裂成四个国家之时,周国尚且弱小,而齐国实力强盛。然而时过境迁,现今周国已经迅速崛起,对齐国构成了严重威胁。周军接连攻陷了齐国的东京辽兴府和上京临云府,声名远扬,威震四方。”
“微臣等人皆认为北齐必定难逃灭亡的命运,不如趁此机会收复被魏国夺取的雁北各州。如此一来,到那时我国大梁便能够与周国平起平坐,分庭抗礼。如果错失了这次良机,恐怕以后就再也没有这样的好机会了。”
征北大将军毛文灵全力支持这一观点。
“没错!”
征西大将军薛观高声回应道:“诸位切不可妄自菲薄,长他人志气而灭自己威风啊!我大梁地大物博、兵强马壮,又岂会惧怕那弹丸之地的周国?如今正是千载难逢的良机,可以一举吞并齐国,如此一来便可开疆拓土、威震四方!此等良机,万万不可错失啊!”
一时间朝堂之上议论纷纷,众大臣各抒己见。
有文臣站出来表示担忧,认为此时与周国结盟并非明智之举;然而众多武将却纷纷附和薛观将军所言,表示愿意追随陛下出征讨伐齐国。
尽管朝中超过七成的文武官员持反对意见,不赞成联合周国消灭齐国,但梁帝心意已决,坚持要执行自己的计划。
最终,经过深思熟虑,梁帝决定派遣经验丰富且备受信任的武议大夫麻叔宝带领众多官员,以采购军马为名,踏上前往北周的征程。
他们肩负着重要使命——与北周建立友好关系,为两国未来的进攻铺平道路。
周国对于梁国使者的到来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和诚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