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应。 又如举世闻名的陶瓷工艺,从烧制到上釉无处不显化学知识。像是彩绘颜色的选取,就是与不同矿物元素相关。 再如冶炼金属,汉代就有了“胆水治铜”法。 其“胆水”指的是含有石胆(硫酸铜)的泉水。 由于硫化铜石矿在风吹雨打后被风化氧化,其部分生成溶性硫酸铜进入大自然的水循环,一些泉水就还有了足够浓度的铜元素。 把将铁片放入胆水,可提取出单质铜。这是利用到金属铁与铜的可溶性化合物发生了置换反应。 最迟在明朝中期,高难度的提取金属锌技术已经被大明人掌握。 说金属锌很难冶炼,是由其元素特性导致的。 锌的沸点在907°,而氧化锌的还原温度在904°。这两个温度非常接近,当加热氧化锌矿物,获得的锌是气态的。 如果不能立刻捕捉气态锌,它就会马上挥发逃跑,或被迅速再次氧化又变回氧化锌。 明朝中期,这个高难度技术问题得以解决。 当时不称「锌」,而将制出的锌锭命名为「倭铅」。宋应星《天工开物》中记载, "以其似铅而性猛,故名之曰倭云。" 部分学者认为“倭”字的使用,与当时沿海倭寇猖獗相关,以倭寇凶残借喻锌的属性。 由此可见,时至明代,相关化学技术知识的储备量充足。关键是没有完成从丰富技术知识到理论体系构建的转变。 话说回来,门捷列夫在1869年始创元素周期表,距离朱八八驾崩已经过了四百七十一年。两者为什么有了关联? 请看以下两张表格。左图是中文版元素周期表,右图是明朝老朱家的皇室亲族谱。 随便列举几个人名:朱翊铬、朱徵钋、朱成钴、朱同铌。其中的“铬”、 “钋”、 “钴”、 "铌”,居然都出现在元素周期表上。 远远不只这四个字。请看两张图的红蓝对比,元素周期表的半壁江山都被朱家名字给占了。】 水镜前,朱元璋瞪大眼睛。他都没有见过对比列表里的部分字,那是后代子孙自创的吗? 当下,终于明白为什么化学教父与自己相关,源头就是在他 定下的朱家子孙起名规矩上。水镜: 【之前提过朱元璋是个封建大家长,他把后代子孙的起名规矩都给安排全乎。 朱家子孙的名字组成结构:朱+①+②。 ①的部分代表辈分。 朱八八给二十几个儿子的后代都定好字,定到了第二十代。 根据《皇明祖训》记录: 比如燕王朱棣的后代:"高瞻祁见佑、厚载翊常由、慈和怡伯仲、简靖迪先猷。" 再如周王朱楠的后代:"有子同安睦,勤朝在肃恭,绍伦敷惠润,昭格广登庸。" ②的部分则根据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的理念来取名。寓意着循环不息,让朱明王朝得以永存。 朱家宗亲越生越多,到了万历年间已经激增到八万多。可想而知,含有五行部首的常见字早就用尽。 碍于祖宗规矩,朱家子孙的名字架构早就被框定死了。 常用字没了,只能择取冷僻字。等冷僻字也用完,不得不自己造字。把金木水火土与常见字组合起来,创造一个新的字。 千奇百怪的五行名被创造出来,朱明王朝却没有如朱元璋的起名意愿千秋永存。历史自有其玄妙之处。 时间来到清末,鸦片战争令华夏蒙上丧权辱国的耻辱。洋务运动兴起,一批启蒙科学家试图师夷长技以制夷,而将各种科学知识引入中国。 徐寿在翻译元素周期表时,既要体现出不同化学元素的性质,又要遵循译语与原文发音相近的规则,那让他一度陷入起名困境。 无意间,前明的朱家族谱进入视野。 那些冷僻到几乎不会有谁再去使用的人名,刚好包含着金木水火土,恰与化学元素的部分属性对应上了。 徐寿从中得到灵感,选取老朱家的人名翻译出了这份我们熟悉的元素周期表中文版。 巧合现象就此出现。 明朝老朱家王孙们的名字放在一起,凑出了半张元素周期表,于是朱八八被戏称为“化学教父" 历史轮回,令人嘘唏。 朱明王朝未能开启近代化学大门,朱元璋也没有成为真正的化学之父。 ”化学教父”终究只是网络戏称罢了。】 /> 朱元璋默默定下了一个小目标,要做就做真教父。这个世界让大明打开近代化学大门。翻译元素名称翻到秃头的烦恼就留给让番邦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