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与朱棣被气到双双吐血,却不是喊太医的时候。 本集影像尚未结束,他们必须撑下去。想要先惩治罪魁祸首宣泄怒火,但又找不到喊打喊杀的对象。 此时,朱元璋与朱棣都冒出了相同的念头。 怎么就没一个人在土木堡之变杀了王振与朱祁镇,不让他们祸害大明而另选新帝呢! 朱瞻基不会只有朱祁镇一个儿子吧? 就算朱祁镇是独子,也能从藩王之中过继儿子继位。 不过,两人皆知这只能是狂怒后的暴论,他们都不会如此天真,清楚这种方案的可实行性极低。 尽管只听咕咕讲了土木堡之变相关内容,没有获知更多英宗时期朝堂势力分布细节,但可以看出宦官王振掌权后一时无人争锋。 文官也好,武将也罢,没有出现权臣与王振抗衡。 弑杀王振与皇帝,将此设计为两人互斗而死的结果。又在瓦剌大军压境之际,当机立断拥立新君。 绝大多数朝臣都做不出来这种惊天之举。 在土木堡之变没有发生前,大军众人的怨怼之气没有达到顶点,岂会做出形同谋反之事。 不成功就要被灭九族。 等到惊变发生,明军被瓦剌奇袭时,再谈后悔却已经晚了。 隔着一面水镜,是隔着遥不可及的时空,那个大明已经发生的历史无法更改。 水镜的出现是一种示警。 让人时刻不敢忘后世之痛,保证这个世界不会重蹈覆辙。 如此想着,朱元璋与朱棣的心情更加不好了,完全没有被自我安慰到,更加心如刀割的疼。朱祁镇将亲征视作儿戏,是崽卖爷田心不疼。大明不是他一拳一腿打出来的,哪能知道立国之难,治国艰辛。 皇帝被俘,世上最有名就是靖康之变。 后世史书,恐怕要把土木堡之变与请康之难相提并论了,大明因此也有了洗不去的污点。 朱元璋与朱棣一言不发盯着水镜,精神高度紧张地看着后续。 已知被俘父子档宋徽宗与宋钦宗引发了北宋覆灭,那么朱祁镇被俘后,大明会踏上相同的悲惨命运吗? 水镜:【让我们看看土木堡之 变的后续。此时,大明处在生死存亡的边缘,每一步的选择都关乎亡国与否。 八月十五,土木堡惨败,大明的皇帝被瓦刺方面俘虏,二十多万主力军被坑杀,随行官员死伤惨重。 八月十六,消息在夜晚传回京城,从西长安门入报。 京师戒严,朝臣紧急集合商议怎么办。 皇上被俘,主力军几乎全灭,京师不满十万守军,要怎么对抗来势汹汹的瓦刺军? 首先定基调,朝廷是战或逃?哦,用文雅一点词汇,是不是要迁都。 这时,有人提议南迁。 礼部尚书胡淡当即否定,他表示永乐帝把皇陵定在北平,就是让后代不再迁都。 兵部侍郎于谦也说,谁谈迁都就要杀了谁,这是动摇军心。如今,应该速速招来勤王兵马,死守京城。 陈循,户部右侍郎兼翰林院学士,非常赞同于谦的说法。 由此,朝臣们定下了留守北平的基调。 与此同时,后宫之中尚有疑惧。孙太后问太监李永昌怎么说。 李永昌表示,咱们绝不能学南宋。仓廪府库、盲员百姓都在北平,怎么能一迁了之重复靖康之难。 这下,孙太后也不再动摇,有了留守的觉悟。由此,外朝与后宫的意见统一了。】 朱元璋与朱棣听到此处,终是能稍稍松一口气,幸而没再重复宋朝的逃亡。没有逃,这该是一个好的反击战开端吧? 【八月十七,那一边的朱祁镇被也先带着去宣府城叫门了。 京城这一边,所有官员都知道了土木堡之难,很多人恐慌起来。 这天看到了从前线逃回来的残兵。他们血污狼藉,浑身是伤,不知道皇上在哪里。 中午,朝廷准备了一堆金银珠宝与绫罗绸缎,派出了使者去往也先营地,请他归还皇上车驾。 八月十八,皇太后孙氏下令召见百官,命朱祁钰监国。 可能有人问为什么是孙太后下令,因为宣宗朱瞻基留下遗诏,其中有一条"凡国家重务,皆上白皇太后、皇后,然后施行。” 其中的皇太后,指的是朱瞻基的母亲张氏,即英宗朝的太皇太后张氏,她在正统七年去世了。其中的皇后就是朱祁镇的母亲孙氏,而今的孙 太后了。 由此可见,孙太后有着一定干政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