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三章(1 / 2)

第三章

朱元璋对诡异莫测的水镜事件下了最严封口令,值守太监与侍卫谁也不敢向外透露半个字。

洪武帝的狠,谁人不知?

即便是那些年陪他打天下的臣子,出了问题也是说斩就杀,不讲虚的情分。

然而,风过留声,雁过留影。

说的不是水镜异象,而是暂停宣读的继位诏书。

陛下在朝会上不露声色,一丁点也没显露出异常情绪,但总有敏锐之人发现了不对劲。

太子朱标四月病逝,朝中对于谁是下一任的太子颇为关注。

八月,朱标下葬孝陵东。在此之后,为了朝局稳定,趁着众藩王回京奔丧,依照常理该尽快决定新的继承人了。

时至九月,朝堂众人都在等朱元璋的决断。

朱标死后,陛下已经召集过群臣讨论册立新太子一事。当时刘三吾大胆劝谏:“皇孙年富,世嫡之子,子殁孙承,适统礼也。”①

过去几个月,瞧着陛下时不时关照孙子朱允炆的生活,似是爱屋及乌。

有些人产生了猜测,朱元璋很可能将对朱标的看重转移到他儿子的身上。谁说洪武帝一定要在儿子中选择,说不定隔代选孙子继位。

太子朱标有过五个儿子。

出生前后分别是:朱雄英、朱允炆、朱允熥、朱允熞、朱允熙。

朱标的原配嫡妻是常氏,开国大将常遇春之女,名将蓝玉的外甥女。

生下了朱雄英与朱允熥,但在嫡次子出生后不久,她就撒手人寰了。而嫡长子朱雄英在生母去世后的四年病逝。

常氏死后,太子次妃吕氏被扶正,成为继太子妃。

她的儿子朱允炆从庶长子变成了嫡长子。而朱标的另两个儿子朱允熞、朱允熙也都是吕氏所生。

简单算来,先太子朱标活着的四个儿子中,有三个是继太子妃吕氏亲子。

什么?你要说扶正的继太子妃不是正妻,朱允炆不能变成嫡长子?这事要看朱元璋怎么认了。②

如果洪武帝要选孙子继位,该选哪一个呢?

从过往朱元璋露出的态度,对于朱允

炆更为亲和,夸赞朱允炆的纯善孝顺。

只不过,人们等啊等,从九月等到十月半,册封继任者的明旨迟迟不发。洪武帝究竟在做什么啊?!

朱元璋当然是在慎重行事。

水镜事件过去一个多月,对于他产生的冲击影响不能说是翻天覆地,也是山呼海啸般凶猛。

他将当日见闻记录在了小本子上,反复思考那段影像所透出的每一个细节。

水镜提到一句,“虽然洪武三十年他下令停止官方继续从太仓到辽东的海运了。”

现在是洪武二十五年,保守估计,不出意外他可以再活五年。

五年之后,自己也就是七十岁了。

人生七十古来稀,不能自欺欺人会长生不老,指不定哪天他就药石无罔死了。

可往好了想,至少还有五年,那就不必急在几个月内册立朱允炆为皇太孙,得先弄清楚永乐帝“Judy”的情况。

无奈,确定“Judy”身份的进度缓慢。

水镜中的小人语调接近北平一带口音,但那个女声有些飘忽不定、断断续续。也许是时间造成的传输阻碍?反正他听不清“Judy”的读音。

另外,考虑到文字的书写与读音会随着时代变化而改变,且根据地区不同而口音不同。“Judy”是番邦文字,要在京师找到认识它的人很难,找到了也不能读出后世音调。

那就换一个角度。

“Judy”派郑和下西洋,想来很看中此人。找出他,也许能反推出永乐帝的身份。

这番寻找也不顺利。

朱元璋留意了儿子们与孙子们的手下,没有一个姓郑名和。

有两种可能性。郑和是在“Judy”做皇帝之后才冒头,或者这不是他的本名。当陛下赏识一个人,给他赐姓赐名,这种情况不少见。

再换一个思路。

民间传言“Judy”下令去西洋,与某个男人相关。

这个原因可能是谣言,但总是事出有因。那么儿孙们有特别关注某个男人吗?

朱元璋没有急于册立继任者,而是三不五时组织家宴饭局。把儿孙们聚集一堂,旁敲侧击观察众人,可是也没瞧出谁不对劲。

水镜中还透露出一条消息。追溯七下西洋的源头,竟是能联系到太子朱标之死。

朱标的死亡会引发什么呢?最直接的就是本来没有悬念的继位人突然成了大问题。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