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小纶看到旁边的一组旅游饿了团,有导游在给讲解,就悄悄的跟在后面,一边跟着一边听着导游的讲解。
导游继续讲着。
在儒家这一道统叙事谱系中,从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到孔子,上古先圣先王所传的正是“中”之道,“中道”是贯通二帝三王与孔子的纵摄原理。三代以上帝王的中道原则与宇宙论王制捆绑在一起,是一种体制化的秩序,在那种关联中,宇宙被想象为一个国家,映现了政治社会。从王者也会更替的层次来说,人受制于王、王受制于天、政治受制于宇宙、历史受制于礼法,王者唯有以“中道”才能获得统治的正当性,所以登基典礼就是基于“中”的统治权的仪式化宣示。
何为“中国”?“中国”就是作为一种文明而存在的“中道之国”。
“中国”再出发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如果不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国,也不可能理解现代中国,更不可能理解未来中国”,这“金钥匙”,论断高屋建瓴,深刻阐发了全面深入了解“中国”古代文明对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可能性、重要性与必要性。
墨子言,先圣先王言行事迹“书于竹帛,镂于金石,琢于盘盂,传遗后世”;《尚书》也说“天叙有典”“惟殷先人,有册有典”“有典有则,贻厥子孙”。随着大量考古资料的发现,今人在一定程度上占有了比古人更多的资料,透过前人未见的材料,与传世文献相印证,能激活太多信息,某种意义上使今人比古人更能接近上古历史真实轮廓,这为更深入认识中国古代文明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综合考古资料、传世文献与学界研究的推进,以一种理性的冷静回望过去,我们会发现从尧舜到夏商周时期,中华文明已有一个漫长的发展历程,并达到了一个文化积累无比深厚的高度。
基辛格在《论中国》开篇中就谈道:“中华文明的一个特点是,它似乎没有起点。中华文明不是作为一个传统意义上的民族国家,而是作为一种永恒的自然现象在历史上出现。”基辛格的这一判断是值得重视的。
从孔孟荀到程朱陆王乃至现当代新儒家,中华文明始终在“中道”的引领下前行。如今,自觉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正是对尧舜禹文武周公诸先王以及孔孟荀程朱陆王诸先圣所一脉相承的“中道”的再出发。
兽面纹四足鬲为商代中期的文物,1981年出土于陕西省城固县龙头镇,高22.8厘米,口径21厘米,腹深16厘米。现收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
鬲是新石器时代晚期出现的一种炊煮器,圆口,三空心足。最早为陶制,到了商周时期出现了许多青铜铸造的鬲。新石器时代晚期已出现陶鬲,商周时期陶鬲与青铜鬲并存。其形状一般为侈口(口沿外倾),有三个中空的足,便于炊煮加热。鬲又读[gé],古时用于国名,又音近通“膈”“隔”等字。
三足是鬲的基本特征。当时,人们多用尖底瓶汲水,但它不能煮水,且放不平稳,于是人们便将三个尖底捏在一起制成了陶鬲。陶鬲的三个腹足站立很稳,里面可以贮水,架上干柴又可以煮水,非常实用,是当时生活中的必需器具。城固龙头镇出土的四足铜鬲,是鬲中的特例,在青铜器中仅此一件。
看完何尊又来到下一个展柜,里面放着一尊金代白釉瓜棱瓷罐。
金代白釉瓜棱瓷罐 商洛市博物馆藏品,年代:金代,来源:原商洛地委家属楼建筑工地出土,收藏单位:商洛市博物馆
商洛市博物馆馆藏的这件金代白釉瓜棱瓷罐高11.4厘米,口径9.3厘米,底径6.3厘米,重0.455千克。该罐通体施白釉,施釉不到底,露出灰褐色圈足,圆唇、短颈、口沿外侈,腹部由14瓣瓜棱组成,上有金黄色细小开片纹饰,器型端正、保存完好。根据其施釉及烧造工艺,专家判定其为金代瓷器。
这件金代白釉瓜棱瓷罐虽施釉较薄,釉面光感略显暗哑,但是由于长时间埋藏地下,釉质上的土锈沁入釉层和胎质肌理,彰显出一种清透与浑厚兼备之感,仿佛成熟的金瓜表面敷着一层薄粉。该器物造型别致、折肩线条果断挺拔,好似一个品相端庄周正的香瓜,非常美观。该金代白釉瓜棱瓷罐的出土,填补了商洛市博物馆金代器物的空白,丰富了商洛市博物馆藏品种类,对研究商洛历史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饕餮纹四足鬲:谁说青铜鬲只有三足?
“鬲是一种炊煮器,一般为三足。但大家现在看到的这件饕餮纹四足鬲,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唯一一件青铜四足鬲,出土于汉中市城固县龙头镇龙头村。”近日,城固县张骞纪念馆(县博物馆)讲解员李萌向游客介绍饕餮纹四足鬲。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