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战争和前两次最大的不同在于,瀛桑陆军的机械化程度更高了。
军中的战术装备越来越先进,别的不说,此时的瀛桑全国,拥有1500架战机,600辆战车。
这个数字每个月都在增加,瀛桑在各地建起的军工厂还在昼夜不停地生产。
之前三次战争,都是步兵担任攻击主力,现在,瀛桑的三个战车师团成为了箭头。
反观巴巴西亚人,思维和战术战备还停留在堑壕战。
乾武三十四年8月30日,第1战车师团突破由12万巴军防守的中部防线。
跟在第1战车师团身后的几个师团蜂拥而入,把12万巴军切割成几块。
在飞机的掩护下,被四分五裂的巴军遭到了瀛桑人的屠杀。
南部高原的攻势更猛烈,第2、第3战车师团一南一北形成一个巨大的钳形攻势。
干脆把驻扎在这里的26万巴军包围了。
瀛桑在之前横扫南贺三国时,触摸到了闪电战的门槛,且战果卓着。
所以,此次陆军参谋部在拟定计划时,全是围绕几个战车师团来的。
陆航先行,随后是战车以及铺天盖地的步兵。
这样的战术,直接给巴巴西亚打傻了。
巴巴西亚之所以敢对瀛桑动手,一方面是基于和哥比亚的同盟条约。
另一方面是因为巴巴西亚在两年时间里,在南部和中部高原修建了两条防御力不错的防线。
思维还停留在之前的巴巴西亚人,以为靠着坚固的碉堡和铁丝网,能挡住瀛桑人的报复。
但,采用闪电战术的瀛桑陆军,刚接触就直接绕过了防线,从侧翼或者后方攻击防线薄弱处。
这样一来,巴巴西亚与瀛桑国境线上的防御,彻底崩溃!
无数瀛桑人冲进巴巴西亚,作为箭头的三个战车师团狂飙突进,不管不顾闷头前进。
后面的步兵已经不是一年前骑着单车的步兵了,不缺油料和钢铁的瀛桑人,为几个步兵师团配备了足够的汽车,勉强达到了机械化步兵的门槛。
安东尼奥惊恐的发现,瀛桑人的进攻是如此猛烈,猛烈到巴军根本来不及组织防御。
前线的巴军要么被分割包围,要么一触即溃。
后方赶去支援的部队,同样挡不住狂飙突进的战车师团。
安东尼奥失算了.......
短短三个月,在第三次战争中取得扭转的戈亚尼亚被占领,瀛桑兵锋直指巴巴西亚首都巴利亚。
前三次战争,瀛桑都吃了补给线以及巴军游击队的亏。
面对游击最好的办法就是坚壁清野,以及游击对游击。
石原太郎无疑是个天才,16师团攻击哥比亚的消息传来,石原太郎就在拟定对巴巴西亚的进攻。
正面战场他不担心,他更多思考的是如何对付巴巴西亚游击队。
石原想出一个办法,紧急在两国边界动员瀛桑人加入民兵。
这些人跟在正规军后面,占领一地消化一地。
如何消化?赶走巴巴西亚平民,并在铁路等交通要道设立瀛桑定居点。
这些定居点是由混凝土碉堡为中心修建的,巴军游击队在没有重火力的情况下,拿这些碉堡根本没办法。
当然,石原的计划花费很多,单民兵这一项就要花费巨资。
但财大气粗的元吉天皇还是批准了石原的计划。
这样一来,瀛桑正规军可以专心对付巴军主力,而不被游击队拖后腿。
跟在正规军后面的民兵每到一地都实行残酷的“清理”政策,并强迫活着的人修筑堡垒定居点。
修筑完毕后,这些人中大多数因为饥饿和疲劳死亡,没死的瀛桑民兵也不准备放过。
闪电战的精髓是快、准、狠,让敌人根本无法组织有效防御。
瀛桑陆军无疑做到了这点,在乾武三十四年10月14日,安东尼奥狼狈逃出巴巴西亚,从弗属圭亚登船流亡西洲。
这一战,瀛桑打的极其漂亮,根本不给巴巴西亚以及背后的梅利卡和弗兰斯反应,彻底打垮了安东尼奥政权。
第四次瀛巴战争,吸引了许多人的注意。
梅利卡第2装甲师师长小乔治·史密斯,以及德其索伦总监部参谋长,威廉·德里安。
这两人对瀛桑人的战术产生了极大兴趣,并把被瀛桑人命名为“火攻势”的战术整理成册,要求战车部队学习。
犹乐夫对于瀛桑人的战术同样很感兴趣,因为他发现了一个可以在短时间内横扫西洲的办法。
因此,犹乐夫要求德其索伦的战车专家们,加速研制适合此战术的战车。
帝国同样注意到了,但帝国早在“千乘”刚服役时就形成了闪电战概念,为此,帝国装备部还下令一部分纯步兵师,逐渐转化为机械化步兵师。
如今的帝国拥有25个战车师,以及49个机械化步兵师。
战车就不说了,帝国的机械化步兵师可不像瀛桑的机械化步兵师团那样,是低配版,只有汽车和摩托车。
履带装甲运兵车“千里马”,轮式装甲运兵车“水牛”早就普及了。
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