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千千小说网>历史军事>震惊!败家子的钱比国库还多> 第776章 沈家的格局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776章 沈家的格局(1 / 2)

沈安暗道厉害,看来皇帝已经猜透了他的心思。 如此也好,能保护于廉,算是意外之喜。 三道圣旨,梁帝不但安抚了三方人马,同时也换来了周围百姓的欢呼雀跃。 “陛下万岁!” “陛下万岁!” 在这山呼海啸的恭贺声中,梁帝淡然一笑,拉着皇甫胤善的手,登上龙辇,率领群臣返回皇宫。 皇都城内,百信们雀跃山呼,祈祷着老天眷顾,让大梁能安稳淮地水灾,同时也感慨着皇帝的睿智公证。 能真正为他们百姓做事,甚至不惜惩戒了沈安那样的大官。 外界的喧哗,影响不到宫内的雅致。 奉天殿前,梁帝早就派人准备了庆功酒席,一场盛宴几件开始! 歌舞欢腾,美娥如云。 鼓瑟箫声震撼情随,编钟云磬绵绵悠远。 特意搭建的龙台上,今日除了梁帝和太子之外,又多了皇甫胤善一个座位,这一幕也换来了群臣的议论。 梁帝却仿佛什么都不知道一样,连连举杯,大有一副欢醉之兴。 不知不觉,天色已晚。 梁帝早就醉了,回宫休息去了,但是在临行前,他还不忘下旨,允准今日的欢庆通宵达旦,甚 至为此,明日还要停朝一天! 莫大的恩荣,如山峦一般,令皇甫胤善都有些承接不住。 可想太子是什么心情。 他在梁帝退去之后,也带着人离开了宴席,同时一起走的还有沈安。 今天的主角是皇甫胤善,其他人都绿叶,再加上沈安今日受到了皇帝的“惩处”,自然不可能多留。 玉门之外! 皇甫胤安特意叫人,把沈安请到身边来说话。 面对太子,沈安脸上挂着一抹淡淡的笑容:“不知殿下唤臣到此,有何吩咐?” “沈安,不必如此。” 太子摆摆手,倒吸一口清气:“在你心里本宫是个什么东西,本宫自己有数,你也不必装模作样。咱们直接一点。” “这一次,你在淮水干的漂亮,竟然拿下本宫那么多旗下之臣,说实话,本宫恨不得杀了你。” 沈安点点头,这还用说? 但皇甫胤安马上又道:“本宫却也欣赏你。因为你做得对!本宫虽然敛财,但淮水之地的赈济,本宫只想要那么一点,却不想那些王八蛋们,一个个贪得无厌。” “他们再喝拉老百姓的血,就是在动摇本宫的根基,其实你不杀他们,本宫也不会手下留情 。” 沈安笑了:“殿下若是动手,只怕亡羊补牢,为时已晚。” “对!” 太子肯定了他的话,目光闪闪:“所以不管你在淮水杀了多少人,本宫从未阻止过。” 这一点倒是无可厚非,沈安和益王,每天都有好几封奏疏送到皇都,从未间断,太子有监国之权,肯定瞒不过他的眼睛。 之前沈安也还想过,皇甫胤安这一次会如此老实,不声不响的,现在倒是解开谜团。 “殿下这样做事,臣很高兴。” “你真的高兴吗?” 太子带着讥讽看着他:“为了百姓你可以承担那么多,可是为了一个益王,你也愿意背黑锅?弄死浪里蛟的分明是他!” “有了这一次,就会有下一次,你不怕吗?” “殿下。” 话说到这,沈安已经不想让他继续下去:“我沈安,是朝廷的大臣,是陛下的臣子。所以不存在背黑锅,代人受过之事。” “雷霆雨露,均为天恩,我早有准备。” 拱了拱手,沈安转身而去,皇甫胤安也没多说什么,不过他的叹息声却更重了几分。 此时此刻,他倒是有些后悔,过去为什么要做与沈安为敌的事。 争 什么? 他这样一个全心为民的人,不管对朝廷,还是梁帝,亦或他太子,都是可遇不可求的至宝。 当初怪自己眼瞎,竟没能看透这一切。 现在后悔反而有些可笑,至宝珍贵,但得不到,还不能毁了他吗? 皇甫胤安阴恻的目光,让他身上多了几分寒气。 杀掉沈安,宰了皇甫胤善,这两件事,深深烙印在他心中。 刚才对话时,皇甫胤安一直都在观察沈安的表情变化。 铁塔行刺沈安,看样子沈安还不知道,那是东宫派出去的人。 这便好! 不在多量,皇甫胤安带着人,回东宫去了。 沈府之中! 家人们听说沈安失了行丞相事的官职,都长长松了口气,人红是非多,他这段时间一直都站在朝廷的风口浪尖上,所有人的眼睛全都盯着他。 那能有什么好事? 现在减少一些名头,落落温度正是好事,再者他也能多一点休息的时间。 吃过晚饭,沈安没有回去休息,而是找到向子非,他想商量一下,之后对于淮水灾区重建的事。 这也是工部的责任。 向子非端着一杯酒,半依靠在水廊边的柱子上,沈安坐在石凳 上,面前还摆着一些鲜果,和两壶好酒。 “灾后重建,最是花钱。救灾二百万,重建至少要翻两倍。” 向子非眯着眼睛,凝视着天边的冷月道:“这一次淮水受灾之地,大部分都是航运的关键通道。” “还有不少良田,虽然引水泡碱能抵消一部分损失,但是以淮地的灾情开,至少三年之内,不能赋税。” “朝廷现在国库里面空虚没钱,肯定吃不住,所以陛下一定想着,要尽快恢复淮水沿岸的灵气,对不对?” 沈安点头,他刚才就是这没说的。 “那就很清楚了。”向子非仰头干掉杯中烈酒,似笑非笑的看着他:“看来咱们沈家花钱的时候到了!” 他的意思,既然区区救灾,基本上就把国库现在能用的存银给掏空了,那重建的钱在哪弄? 肯定是民间筹集,苛捐杂税不符合梁帝的性格,倒霉的就是那些豪绅商贾,巨富之家。 这里面就已经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