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师只能够依靠仅有的几辆装甲战车强行向前推进。
在后世的网络上,搜索‘淞沪会战一辆战车’就能够搜索到在破碎的街道上,中国军队的战车向趴满日军的掩体工事孤零零的进攻,这是战后日军进行摆拍的,而真正的战车已经被日军摧毁,实际上在两侧的建筑物,乃至废墟里,都隐藏着日军。
战车并不适合打巷战,但三十六师推进的速度太慢了,推进一条街,就要用大量的士兵生命去填,出动为数不多的战车完全是迫不得已的情况下。
战车具备一定的推进能力,但是步兵完全跟不上,日军在街道两侧的建筑物上都设有机枪形成的交叉火力网,居高临下打坦克后的步兵太简单了,步兵跟不上,指挥官又调令坦克再去攻一次,而这次,日军调来了战车防御炮,这辆孤零零的战车随着巨响,冒了起来滚滚黑烟,战车里的连长牺牲了,排长也牺牲了。
可怜又可悲,其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当时的指挥官错误的战术指挥,在整个淞沪战场屡见不鲜。
而罗店方面的争夺战,更是犹如血肉磨坊一般,夏远不再理会大伙,仔细思考着从日军登陆到占领罗店的整个过程,只用两个字就能概括。
‘轻松。’
日军的登陆计划轻松到什么程度,日军选择的登陆地点位于长江沿岸,而长江沿岸仅有一个刘尚志师长的五十六师布防,兵力极其松散,而小川沙口的防军仅仅只有一个连,日军遭遇到的抵抗是微乎其微的,但是日军也犯了准备不足的错误,自己给自己造成了不小的麻烦。首先是陆军误以为海军已经完全取得了沪上周边的制空权,在登陆起来未做任何防空措施,结果当天第十一师团司令部遭到国军空军轰炸,包括第十一师团参谋下坂正男少佐等多人死亡。
其次,日军选择的登陆地点小川沙口虽然国军的防御兵力薄弱,并未在进攻过程中给他们造成多大的苦难,但是小川沙口并不是什么特别好的登陆港口,道路交通状况非常差,受限于道路交通,日军的登陆进度要比预期慢的很多,而且登陆部队携带的物资进水严重,特别是日军炮兵的炮弹大量进水无法使用,这直接就影响到了日军后续的作战安排。
另外,日军对于沪上周边的地理侦查也发生了严重失误,日军根据事先的空中侦查,认为沪上水网密布,周围都是稻田,而八月份,水稻田应该是泥泞不堪,重炮运输不便,所以日军在第一批的部队中,没有配属任何重炮等重装备,结果日军登陆后才发现,由于沪上战火连绵,沪上周围的农民都已经逃走,稻田均已经干涸,交通状况其实比他们预期的要好一点。
当然,日军也并非是发现水稻田问题的人,国军也注意到了这一点,光头就有关于在上海附近的水稻田蓄水,以破坏日军交通的命令,只可惜,当时长江沿岸的布防太松散,根本没人实施。
但凡在小川沙口设防的兵力多一点,日军就要遭受巨大的重创。
天一亮,日军派遣了第四十四连队第二大队及工兵向南直取罗店,由于国军在罗店的兵力十分空虚,日军当天下午就占领了罗店,几乎不费吹灰之力。
比较有意思的是,在日军登陆成功的当天晚上,小川沙口附近的日军遭遇到了一小股国军部队的夜袭,不过根据国军的资料来看,国军各部此时距离小川沙口的位置遥远,并且各部并未向所属部队下达夜袭小川沙口的日军的命令。
但后来在沪上派遣军一名参谋的日记中找到了这场夜袭的记录,原来是当天日军登陆比较混乱,序列混杂在一团,天一黑,分不清你我,突然冒出来一个人,错把自己人当成国军给打了,但考虑到第十一师团的面子,他们就对外宣称是遭遇到了国军部队的夜袭。
在日军占领罗店后,国军的反应也相当迅速,在日军进攻罗店的同时,各个区域就派出了增援部队,其中就包括第十一师的三十三旅,于下午四点抵达罗店,此时的日军工兵正在修建防御工事,三十三旅趁着日军立足未稳,冲入罗店与日军展开激烈的交战,这是国军最后一次占领落点,接下来双方在罗店展开了激烈的战斗,堪比血肉磨坊。
而交战过程,主要围着罗店的各个街道,城区进行争夺。
最后罗店还是失陷,日军向大场方向进攻,残酷的蕰藻浜战役又爆发了。
夏远对淞沪会战有过细致的了解,没办法,淞沪会战的影响实在是太大了,所以在回去之后,他先补习了抗美援朝战争,接着又补习抗日战争,自卫反击战,对印战争等等,不过他的着重补习目标还是抗美援朝和抗日战争,获得了不少有用的知识。
没想到这次竟然穿越到了淞沪战场。
夏远对四十师的了解不多,更不知晓接下来的战场是哪里,要不是罗店,要不就是蕰藻浜,或者他们连坚持某个地方,静静等待日军到来,接着可能会遭遇到日军的重炮,在炮火和日军的冲锋下,灰飞烟灭。
火车况且况且到了晚上,停靠在某城的火车站暂作休息,大伙的身上湿漉漉的,天空中又下着朦胧的细雨,衣服湿漉漉的贴在身上,难受的不行,都想着找个地方能把衣服、鞋子给弄干。
杜光贵走了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