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二陛下对房俊颇多宠爱,亦颇多器重,不断委以重任,但是对于其爵位官职,却屡次打压。
他希望房俊未来能够成为帝国之柱石,而非是一代权臣。
然而眼下河西大捷之功勋,堪称擎天保驾、力挽狂澜,这等功勋若是不予封赏,且不说房俊会否甘心,让朝野上下如何看法?
诸葛亮曾说过“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此乃古往今来治事之本也。身为上位者,最应当赏罚分明,而非是区别对待。固然房俊能够理会皇帝之良苦用心,可是以后如何会继续尽忠王事?
立功了也得不到封赏,谁还会努力办事……
李二陛下就很是头疼。
那棒槌时不时的就鼓捣出一件大功,令他有心压制都压不住,真真是个不省心的……
李绩知道李二陛下的烦恼,遂出言道:“陛下明鉴,越国公固然功勋赫赫,堪称帝国柱石,不过其年岁到底尚轻,若是恩宠过重,非是好事。”
人皆有私心。
李二陛下对于房俊之宠爱,满朝文武皆看在眼中,羡慕嫉妒。如今房俊又立下大功,虽然陛下大抵还是倾向于打压一番,不过封赏太过,可帝王心事谁又能摸得清?
万一亢奋之下,做出大大的封赏,那可不妙。
眼下江南士族、山东世家明里暗里相互勾连,结成一派,共同打击盘踞中枢多年的关陇门阀。所谓蛇无头不行,身为宰辅之首、帝国勋贵、大唐名将的英国公李绩,便是名义上的“盟主”,即便是萧瑀这等两朝元老、清流领袖,亦要甘拜下风。
然而房俊这些年异军突起,手中执掌皇家水师将江南士族、山东世家尽皆笼络在一处,紧扼各家之经济命脉,言出法随,无人敢于质疑。
在军中更是独树一帜,隐隐然已经与李绩分庭抗礼。
若是这回皇帝再大肆封赏,使其声望、地位、权势尽皆再次拔高一个台阶,未必不会滋生房俊争夺“盟主”之位的野心。
毕竟这只是一个未几弱冠的少年,心性不稳,力争上游,实在是在所难免。
如若当真那般,便实在江南士族、山东世家的联盟当中埋下了一个钉子,使得内部分裂、相互争权。
强敌尚未铲除,自己先行内斗,怎能成就大事?
如果眼下借助帝王打压关陇门阀之良机依旧未能将将其死死压住,那么有朝一日关陇门阀必将重拾往昔荣耀,到那个时候,无论江南士族亦或是山东世家,都将承受难以承受之反噬。
李二陛下捋着胡须,“嗯”了一声,心底反复权衡,左右为难。
臣子的功劳太大,身为皇帝非但不想着如何加恩厚赏,反而想方设法予以打压,这在古往今来的皇帝身上,可谓极为罕见,李二陛下自己也是无奈摇头。
而另一边,捧着长安急报逐字逐句满满品读的长孙无忌,心中却满是失落与郁闷、不忿!
长子潜伏高句丽已久,付出无数努力方才得到渊盖苏文之信任,得以参赞军机,知悉高句丽内部调兵遣将、摆兵布阵之秘辛,以此传回军中,希望立下大功,可以得到陛下之特赦,重返长安。
假若能够促成两国之议和,居中协调的长孙冲更应得首攻,不仅重返长安水到渠成,更会因此重得陛下之器重。
至于渊盖苏文到底是否诚心议和,在长孙无忌看来根本无所谓。等到大军直抵平壤城下,渊盖苏文回天乏术,难道当真与平穰城共存亡,给高句丽王朝陪葬?
就算渊盖苏文已蓄死志,可长孙冲与其世子合谋,大可趁乱刺杀渊盖苏文,然后有其世子渊男生代替渊氏一族,甚至代替高句丽王室,与唐军进行何谈。
到那个时候,李二陛下不愿折损兵卒、耗费辎重,更要尽早结束东征之战,返回长安稳定京畿,必然不会执意在平穰城下进行一场血战,肯定会答允议和之提议。
只要议和成功,无论给于高句丽什么样的条件,首攻依旧还是长孙冲的……
然而房俊那个棒槌却变不可能为可能,将朝野尽皆认定的一场败仗,硬生生的打出一场大胜。
数万吐谷浑铁骑在右屯卫火器面前撞得头破血流,数万人灰飞烟灭,吐谷浑可汗诺曷钵弃马奔逃狼狈不堪,其世子更是战死于乱军之中……
长孙无忌此刻关注的不是房俊这一仗到底事怎么打了,火器到底有着多么巨大的威力,而是经此一战,右屯卫大获全胜,河西全境稳固,关中门户森严,所有危机迎刃而解。
固然西域依旧战祸频仍,数十万大食人蝗虫一般犯境,可到底距离长安甚远,大可从容布置安排,不似先前那般被动。
而辽东这边,既然河西危机已解,那么即便拖延几日,亦不会影响大局。
李二陛下自可从容进军,围攻平穰城,两国是否议和以尽快结束东征之战,也就没有那么迫切。
这其中若是渊盖苏文稍有反复,以陛下之刚烈自负,议和之事将会立即告吹,下令猛攻平穰城,直至高句丽城破国亡。
长孙冲主导议和以攫取首攻的机会,自然不翼而飞。
虽然身在平穰城里应外合,将高句丽军队之布防一丝不漏的传递给皇帝亦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