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梁为适龄皇子选伴读,一般都是从亲王郡王府的世家子弟中选,而且从建国时开始,一向就有把皇室宗亲子弟集中起来统一读书的传统,这样做一是为了显示对宗室的亲近恩宠,二是为太子选立近臣,三是为留质于宫。
除了各种皇亲国戚,某些名声大的民间“神童”,还有三品以上官员家的子弟,也会被皇帝宣召入宫伴读,为国储臣,同时也为皇子树立榜样。
皇子伴读无官职无俸禄,只是一个头衔。可是依旧有不少世家拉关系打点银子,想方设法地把自家孩子送进宫里去,毕竟大梁现在尚未立储,谁也说不好将来的太子是谁,只要能和有继位可能的皇子打好关系,日后自然有机会成为近臣。
而且一旦成为皇子和公主的伴读,身家也会水涨船高,不仅可以接触更高地位的贵人,也能时不时见到皇帝。
所以选伴读不仅是皇子在选自己将来的亲信,也是各大世家在下注押宝。
李春昼抱着李折旋出去,在一众少年郎里寻找顾辰新的身影,然后没花多少功夫,就顺利找到了他。
顾辰新的样貌在现在这个年纪已经差不多定型,那张脸跟他五十岁时有很大的重叠,但是他现在的体态远比四十年后修长挺拔,宛如松柏,举手投足之间自有一股优雅从容。
李春昼望着那个长相俊秀、玉树临风的少年,莫名觉得有种微妙的违和感……但是奇怪归奇怪,她也的确不能否认顾辰新样貌上的优越。
顾辰新是一种标准的富贵相,一双剪裁精致的凤眼,高挺的鼻梁和修长笔直的眉毛,五官线条分明,脸型匀称,皮肤皓白如玉,如同春日的阳光洒在面庞上一般明亮,神采奕奕。
在场的世家公子无不是家族堆金砌玉培养出来的,但是顾辰新在人群中依然是个鹤立鸡群般的存在。
李春昼依稀记得顾首辅好像就是梁永源当年的伴读,顾家祖上也是开国功臣,只不过后来没有什么出息的子弟,子嗣也单薄,于是逐渐败落了,到了顾辰新这一代,本家居然只有他一个孩子。
顾辰新的祖父靠着靠祖上荫庇,当了个小官,他的父亲则是通过读书考取的功名,做了个三品的大理寺卿,在满是权贵的京城,顾辰新的身世只能算是不好不坏。
因此即使顾辰新有一副玉树临风的好皮相,但是向他抛出橄榄枝的人依旧寥寥。
李春昼蹲下来,在梁永源身后扶着他的肩膀说:“看到他了吗?去选那个人做你的伴读。”
梁永源依旧有点胆怯地问:“那我该怎么说呢?万一他不喜欢我……”
“不用刻意去想怎么讨好他,那种聪明人是不会被骗的……你就用自己天生的模样跟他来往就好。”
傻人有傻福,笨孩子总是讨人喜欢的。
李春昼看着梁永源的背影,沉默地想,大梁的江山其实从现在这位皇帝在位时就已经摇摇欲坠了。
因为无聊,李春昼翻过很多内阁呈上来的折子,几乎件件都
是烦心事,南方受天灾影响的地区盗贼大起,西部也有流民起义,各处小规模的叛乱此起彼伏,从南到北殃及大半个帝国,甚至连盛京附近都有盗贼出没。
这些动乱很大程度上都是因为近二十年来自然灾害爆发频繁,照摘星阁的说法,是皇上在位不正,所以上天才会降罪于民,皇帝因为这事闹心不已,不止处置了一批人,但是民间的流言蜚语反而越演越烈了。
梁永源接手的,是一个千疮百孔的帝国,但是真正为这个王朝多续了四十年命的人却不是这位性格温厚的君主,而是顾辰新。
他替梁永源剿抚平定了四起的叛乱,又将流民用户籍的形式固定在当地,设置巡抚,这才堪堪稳住了国内摇摇欲坠的局面。
顾首辅治下的大梁,虽然与盛世时百业兴旺,万民乐业的太平世道没法比,但是李春昼记得在自己小时候,也是有过一段太平日子的。
顾辰新确实是个手段强硬果断的政治家,四十年后的顾家在盛京城中的地位简直不能仅用权势滔天来形容,那时顾首辅轻轻一扫袖,掀起的风就能在在盛京城里搅起一层浪。
不过将来如日中天的大梁第一首辅,如今还只是一个稚嫩的少年而已。
梁永源主动示好以后,顾辰新顺理成章地成了他的伴读。
李春昼对这个结果并不意外,她没有对梁永源说出口的是——如果顾辰新真的有野心,你会是一个很好的傀儡。
梁永源听劝、好说话,也愿意大方放权给臣子,浑身散发着一股唯唯诺诺的气质,很让人安心,李春昼要是想做权臣,也会选择这样的君主。
顾辰新成为梁永源的伴读以后,李春昼的日子轻松了不少,但是梁永源过得却不算舒服,因为顾辰新开始以一种近乎严厉的标准要求梁永源。
顾辰新原本以为这位二十二皇子主动找上自己,心里应该是多多少少有些谋算的,但是梁永源的迟钝程度还是远远超出了顾辰新的意料,他沉默地看着梁永源,往往没一会儿就要皱眉头,而梁永源每次一看他这副表情,眼泪很快就掉下来了。
顾辰新顿了顿,没有给梁永源擦眼泪,而是递出干净的帕子,说:“殿下,人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