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文失去了塾师的“徭役”,有这个“徭役”在,王家人就不必服别的徭役了,而且府兵学堂的学生多少会给他一点“束脩”。但是这样的好日子随着“府二代”的长大,一去不复返了。因为府二代都念过书,数量又多,不是人人都有机会当府兵,所以就开始挤占别的好位子了。各地的府兵学校就首当其冲,都被读过书又当不上府兵的二代们给占领了。
失去了塾师职位的王有文和他的儿子们,就不得不从共治十四年开始承担越来越重的徭役。
后来他的长子又因为共治十五年在前线服役时,被明军的骑兵撞断了两条腿,再干不了重活,使得本就艰难的生活变得更难。而他的三子因为兄长残疾,家里无力负担他娶妻的费用,不得已给别人当了上门女婿。只剩下身体不太好的二儿子和年幼的四子勉强负担繁重的农活。
而王有文自己,虽然一大把年纪,但是身体还算结实,而且还识文断字,能记(账)会算,所以就不得不长期在陕西前线服徭役了。结果服着服着,就撞上他人生中的第四次迎王师!
原来李定国的大军撤退的时候,把大散关到凤县这一路的民伕都给抛弃了,只是带着自家的军队和凤县的府兵及府兵家眷一起开溜了。
王有文当时正在凤县的一个转运站里服役,负责记账和点数,有点小权,算是民伕当中受人尊敬的人物。
所以发现大顺天兵跑路和大明天兵追击而来时,头脑灵活的王有文立即就把落在凤县的民伕组织起来,到城外的黄牛铺唱《迎明王》了。
由于他们这些民伕比较穷,自己吃饭都成问题,所以也就没箪食壶浆,只是用四川话唱歌因此路过的吴家军大多没停步,谁也不明白为什么有一帮四川人会跪在官道两边唱歌?
直到吴三桂的中军抵达黄牛铺的时候,因为军中有懂一点四川话的幕僚,才弄清楚眼前这帮人原来是白莲教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