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人也就多。“人口基数”摆在这儿,后期混出名堂的自然也不会少。 限于篇幅,此处不好一一例举,先只说一位:本次西征军参谋长高琏早前就是大房出身。 高琏原先在大房的时候叫高思廉,高琏这个名字是在他立下大功之后由高务实赐名的。那么高思廉何许人也,是怎么爬上来的? 他崛起于黄芷汀当年指挥的勃固之战,在那之前他的职务是“广南三镇总领府一等军事参谋兼华英拓殖使”。 彼时,安南的广南三镇总领府所辖的三镇为乂安、顺化、广南,其中最北边的乂安驻防任务不归金港警备军负责,而是由从都统司“借调驻防”的阮倦部负责,只是政务上由总领府管辖。剩下的顺化、广南两镇才是金港警备军的驻防地。不过金港警备军不仅仅驻防这两镇,它还承担着另外一个任务,就是向南开拓。 所谓“开拓”云云,当然是往好听了说,实际上总领府遵照高务实的命令设置了一个特别职务叫做“拓殖使”,由警备军中“军政皆宜”的人来充当。 这个拓殖使的任务就是率领少量警备军以及当地编练的“拓殖团”往南部的华英、南蟠开拓新的领地。彼时,华英、南蟠都是有当地独立政权的,不过体制极其古老,用大家熟悉的话来说类似于“部落联盟长老议政制度”。 因此所谓拓殖,其实就是武力征服加经济收买,再加政治驯服。而“拓殖团”其实就是由移民而来的汉人、僮人、客家人等各种明人组成的半民间军事化团体,某种程度上相当于欧洲的私人殖民队,但拥有官方背景。 高思廉这个华英拓殖使干得极其出色,在不到两年时间里,仅仅依靠一支三百人的警备军为核心,收拢和编练了高达将近四千人的拓殖团。同时他又通过分化瓦解、各个击破等手段,顺利击败了华英当地的临时部落联盟,实际上为京华取得了华英一地。 华英,大致相当于一府之地。考虑到高思廉当时手里只有三百正规军,这个功劳当然很有含金量。这是高琏或者说高思廉起家的功劳,但正如之前所说,他不是六房嫡系出身,想要鲤鱼跃龙门还需要一点点机遇。 机遇很快就来了。随着滇缅之战爆发,他被调去随黄芷汀讨伐缅甸。黄芷汀鉴于他编练“半军事化团体”经验丰富,而且善于与各种各样的当地土人交流,所以让他临时出任了勃固警备军代军长,以光杆司令的状态负责指挥当时投靠京华的三万孟族新军。 高思廉的确很有手段,他仗着自己和金港警备军第二师师长高思进都是当年高务实在卫辉赈济收拢的流民这一身份,硬是从高思进那里“借调”了将近一百号低级且年轻的汉人军官,用以充实到勃固警备军的指挥体系中去,很快把这支部队较好的掌握了起来。 不久之后,高思廉就在勃固会战之中立下大功[注:详情参见卷四第275章勃固会战]。自此之后,高思廉长期担任此职,直到按规定轮岗。 在此期间,他把原本当地孟族人占九成以上的勃固警备军生生练成了一支七成以上成为“归化汉人”的京华铁杆武装,光是这个功劳就极其难得——之前说过,南疆当地人要成为归化汉人可是有硬性要求的,除了通过汉语考核之外,各种立功那是万万少不得。 总之,由于前前后后各项功劳,最终高思廉被高务实依惯例改名,即高琏。后来他又轮岗任职过金边警备军军长,同时还被暹罗首相高孟男委任为“洞里萨军屯使”,兼职负责柬埔寨第一大湖洞里萨湖周边地区高达两万余顷良田的军屯工作。再后来,他就转任去军令部了,任职军令部副参谋长。 再说二房,二房就是高务实二伯高掇这一支。他家其实在南疆没什么直接实力,因为高掇早已离世,现在二房的台柱子是高国彦。高国彦是京华银行的行长并兼管明联储,所以二房的实力和影响力都在钱袋子这一块,基本不参合军方,提供的家丁也多在经济、金融领域,此处就先不多说。 三房比较有意思。三房毫无疑问来自于文正公高拱,但高拱本身 无子,女儿也先后夭折,最后是以高务实的二弟高务观承嗣三房,这才有了现在的三房。 高务观至今还在任职尚宝司丞,是个吃高拱老本的闲职。他哥高务实多次问过他要不要辞职去京华,他都拒绝了,理由是“维持父亲清贵之名”——这里的父亲指高拱。高拱毕竟是一朝难得出一个的文正公,高务观这么说也有道理,高务实自然也就不好坚持。 不过,维持高拱清名只要高务观自己一直在尚宝司丞上呆着也就是了,但三房的实际利益也不能真就不要了,因此三房给高务实提供家丁却是不遗余力的,也造就了不少三房出身的将领。 与大房主要在陆军中暗自经营不同,高务观因为血缘上是高务实的嫡亲弟弟,但又过继给了三房,不可能抢六房的“法统”,所以他甚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