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手底下是我本家的一千狼兵,亦或者定南警备军这样的兵马,这钓野伏战术我便立刻就能部署。”
她这么一说,高务实就确信她是的确明白钓野伏战术的关键所在了。事实上这一战术最关键的部分,确实就在于精兵优势,尤其是其“钓”字部分。
举个例子,就说岛津家和大友家的耳川合战。当时的局势是岛津家的诱饵部队仅仅三百人,两翼伏兵约三千人,总大将岛津义弘坐镇于后。
第二天正午时分,三百人的诱饵部队奇袭了一支正在转移的大友军,随即击溃援军数百人。大友家方面的田原亲贤见势不妙,派大将田北镇周领军反击,岛津家诱饵部队于是按照战术布置向后退却,田北镇周一直追杀到岛津义弘的面前。
岛津义弘见时机成熟,立刻命令两翼的“野伏”部分铁炮(火枪)齐发,先手打乱大友军的阵列,随即岛津家发挥武士众多的优势,麾下众武士抛枪拔刀,奋勇冲上。
大友军虽然兵力占优,但一来是被伏击,而来又顶不住这支精兵的陡然爆发式冲杀,立刻乱成一团,很快就被分割包围、逐一歼灭,田北镇周本人当场战死。
而此时,原本防守高城的岛津家久、山田有信两部也恰到好处的开城杀出,前后夹击之下,大友军本阵瞬间崩溃。
这一战虽然算起来岛津家出动了两万人,击败大友家三万五千人,算是他们家和对方军势人数比列相差不算特别大的一场仗。
然而,实际上其作战中最关键的部分仅仅三千多人,也就是负责“钓野伏”战术具体实施的岛津义弘所部,岛津家久、山田有信两部人马虽多,但其出击的性质则更多的在于扩大战果。
说起来,岛津义弘似乎一直都很擅长于小规模精兵的指挥运用,无论是其在朝鲜作战时,还是在关原之战时,他手底下居然两次都恰好只有一千五百人。然而就是这两次,他的表现都足够优秀,一千五百人甚至打出了一万五千人都很难比拟的效果。
比如在朝鲜时,由岛津义弘指挥的泗州合战,就是明军本来在大局明显占优之下的突然遭到的一场失败。至于关原之战他为了脱离战场而故意冲击德川家康本阵,差点杀到家康面前的事,也足以说明岛津家的兵力虽少,但战斗力惊人。
不过提到泗州之战,倒是不得不解释一下,即关于后世有一种说法,说泗州之战明军损失两万余……这真不知道哪位天才提出来的。
明军当时在日本拢共才多少兵力啊?董一元所部连带着当时手底下的朝鲜仆从军,加起来都不到三万人,如果真的一战损失两万,他董一元是有多大的面子才能保住项上人头?别说董一元了,就算当时是李如松在任,面对如此大败,那颗脑袋搞不好都得搬家。
而事实上根据《神宗实录》的记载,董一元虽然吃了一波御史弹劾,被革职了一段时间,但明廷在“加总兵麻贵提督南北官兵御倭总兵官”的同时,又“以原任总兵董一元以原官充总督标下参赞”。
意思就是董一元依然继续领军指挥作战,只是削个事职做为罚过的表示,连其原本的官职(非事职)都没动。而且朝廷居然还照顾了他的颜面,没让他直接去接受新任总兵麻贵的指挥,而是名义上划给总督指挥——总督乃是文臣封疆大吏,在总督麾下作战可一点不丢脸。
按照大明的习惯,这个举动意味着朝廷并不认为他的那场失败是实质上的大过,只是因为他当时属于先胜后败,败得有点丢了朝廷的面子,所以才不得不罚上一罚,但朝廷并不认为这次失败对整个战局造成了什么严重影响。
故而,这次失败虽然显得有些难堪,但损失的兵力肯定不多。而且从当时岛津义弘所部的兵力来看,也不大可能实际对明军造成严重损失。
事实上在1592年7月的第一次平壤之战结束以后,小西行长军团的日军就和朝鲜俘虏抱怨,说:“谁说明军很弱小?他们非常能打!今天他们虽然败归,但那是胜负在天,命中注定的事情,其实他们很难抵挡!”对败退的第一批入朝明军做出了极其高度的评价。
然而这个第一批明军之败是什么回事呢?是因为明辽东巡抚郝杰被朝鲜使节李德馨在自家门口连日哭求,实在被逼得没法了,这才强行派出去的,而这支军队只是祖承训所部2300余人以及朝鲜仆从军500来人。
当时祖承训面对的是小西行长第一军的18000人,具体在其正面的平壤城便超过一万,而他之所以会败却还因为朝鲜提供了一个严重错误的情报——该情报信誓旦旦说平壤只有“千余倭军”。
结果交战之时因为大雨,本来就让明军火器大受影响,但更糟糕的是朝鲜仆从军400人一触即溃,严重影响了明军士气,而剩下的100余朝鲜仆从军居然和对面日军亲切交谈起来……
小西行长军团在当时朝鲜人的评价中,被认为是日军当中最能打仗的一支部队,但小西行长这个时候虽然表面上打了胜仗,却对明军的战斗力已经表露出了震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