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长安事(5 / 6)

两人有说有笑,旁若无人。

荀彧心下一沉,便知刘意接受了戏志才的建议。

果不其然。等刘意入座,她无视荀彧,对众人道,“昨日我又得一谋士,此人诸君也认识,戏志才。”

众人面面相觑,唯独荀彧不发话,刘意继续道,“志才一番劝解使我茅塞顿开,不瞒诸位,我欲前往长安,解救天子。”

此言一出众人纷纷道不可,一看又要来轮流念经,刘意赶紧制止,解释道,“诸君莫忘了,你我凝聚一心,其目的不就是迎天下而归吗?如今董卓身亡。正是大好时机,此时不动手,他日天子落入他手,再来一个董卓。我追悔莫及。”

戏志才接话,“董卓无道,天下人唾弃董卓。若下一个董卓有道,尽忠尽职,我等是要讨伐他,还是从长公主身边离去,投奔天子啊?”

一些人冷静下来,显然是听进去了。保守派仍在反对,“即使如此,那也不该长公主亲自前往,万一出了个好歹,岂不是叫我们自杀谢罪。”

上吊是不可能的,更大可能性是大伙都去投奔袁绍了,刘意就是青史一句。更甚者连个名都不用留。

刘意冷静无比,“在座哪位颜面比我更大,能教他人借兵于我?”

“这……”

刘意打断他的话,思考起来,“冀州有麹义将军,说句放肆的,战事上有我无我一样。唯一的区别是我要领兵离开冀州。麹将军。”

刘意对上麹义的目光,“最多我能借多少兵,不谈救天子,只谈自保。”

麹义很快给出答复,“三千。”

足够刘意自保了,再多就是累赘,刘意反而要照顾大军。说实话,就算现在冀州所有兵马拿过去,也不够打长安的。刘意要想救出天子,只能靠智取。

刘意估算了下,没立刻要走兵马,而是对麹义说,“我暂且留在邺城,等麹将军首战大捷,借麹将军的势头好借兵。”

这话麹义喜欢听,他爽朗一笑,“自不会让长公主失望。”

军事上刘意确实可有可无,但政事上决不能离。一位从事出列,“卢公刚逝世不久,袁绍便举讨伐之名。我等一心为长公主所战,长公主何故先行离去。民心动摇,乃是大忌。”

这方面刘意也考虑进去了,耐心回复,“公所言极是,我离去后必有一人需统领大局。玄德何在?”

被两个弟弟念了一个晚上,刘备已经摆好心态。“属下在。”

刘意直视刘备,“若我说将冀州托付玄德,玄德可愿。”

这话一出多少双目光盯向刘备,刘备一身正气,朗声道,“备誓死守卫冀州,待长公主迎回天子。”

刘备刚说完,立即有人反对。“请长公主收回成命。”

刘备可不是哪个阿猫阿狗,同样姓刘,刘备在邺城颇有声望,又是男儿身,若是守城期间立下功劳,一旦得到拥戴,日后哪还有长公主的地位。

刘意摇头,“我知公欲说什么,但我信玄德。”

见刘意郎心似铁,荀彧边上的官员催促荀彧,“荀别驾,您也劝劝长公主。”

荀彧不语,刘备是最好的人选。他虽有名望却无兵马谋士,难成气候。即便日后立功,他也背弃不了长公主。夺城更是笑谈,在座有多少愿意投奔刘备的。刘备一旦夺城,先前的名望尽失,真君子成了伪小人。投奔他还不如投奔袁绍。

只是去长安,荀彧缓缓开口,“此招甚险。”

戏志才接话,“别驾此言差矣,都说富贵险中求。长公主不是求了个冀州来,说不准也能将天子求来。”

再不济,天子求不来,刘意至少做了表态。他日无论是天子还是诸侯,亦或是,没人会指责刘意的不是。

她都冒着抄家的危险去救天子了,你们还要怎样。要骂也是骂袁绍不是东西,在这个节骨眼上开战。

荀彧明白戏志才话中未尽的意思。只是碍于刘意,不曾点破。

刘意离去后,剩下的官员嚷嚷起来,有的说戏志才胡说八道,出什么馊主意,有的道刘备何德何能暂任州牧之位。闹哄哄的成一团,刘意眺望官员一个个离去,和荀彧闲聊,“还得等麹将军首战,他们方能定心。”

不过有马镫和火器,加上麹义的作战能力。刘意对此信心很足,她喊阿史牵马匹过来,打算去营寨巡查。身后荀彧问她,“长公主非去长安不可?”

刘意翻身上马,只说了一句,“他是我弟弟。”

冀州没了可以去江东,再失去一个弟弟,她连白手起家的勇气都没有。

荀彧没能抓住刘意的衣角,他驻足观望刘意的背影,想起卢植临终前的话。

乱政……

……

董卓身亡的消息一同传到了袁绍耳中,袁绍喜极而泣,对部下说,“大仇得报,叔父他们可以瞑目了。”

当年他讨伐董卓,不想害了雒阳族人,包括叔父在内,一家二十余口被杀。此仇此恨叫袁绍刻苦难忘,因而之后董卓数次谈和,袁绍都没答应。

今日董卓身亡,袁绍是恨不得拍手称快。

继而又问,“是何人杀了董卓?”

对方道,“是飞将吕布。”

袁绍纳闷了,他没记错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