夺十分厉害,朝野皆知。这也意味着其他皇子尚且有回头路,二皇子没有。太子一旦登基,其他皇子只要安守本分,还可以和新帝兄友弟恭,二皇子不行。
那么二皇子如今就算实力已经大为削弱,也必须一争。就算争不过,也要适时投靠其他有能为的兄弟,搏个从龙之功。所以,尽管阻止东宫继续在王家案子上得利的话很多人想说,但是没有比二皇子更适合说的。因为说与不说,二皇子早就站在东宫的对立面了。
果然二皇子此言一出,附议着众。
文丞相虑事周全,也向来以大局为重,出列反对道:“臣以为二皇子之言虽然有理,但是这次南下办案不宜大举更换办案人员。上次私盐弊案,朝廷派遣南下办案的官员皆是老练有为的官员,他们处理此等大案、要案经验丰富。自然,外出办差确然不宜总用同一批人,但是锻炼新官员,宜从近差、小案子开始锻炼起,待得积累经验丰富了,才办远差大案。王家的案子,不宜直接启用新人。”
九皇子接手海贸生意,是有优势的,自然不愿意错过此等机会。但是文丞相力挺沿用私盐案的官员,九皇子就很难插手。
于是九皇子走出班列道:“父皇,儿臣以为,二哥和文丞相的话都有道理,此事便不如折中。这次南下办案,用一部分查办之前私盐案的官员,另增一部分新官员如何?如此一来,此次的案子既有老成的官员主理,也锻炼了新的官员。”
这话说得有理,太宗皇帝点了点头。文丞相也觉得此法是可以接受的,便没再反驳。附议的百官更是极多。
至于九皇子,在预感道王子腾将要落马的时候,他已经送了急信南下,嘱咐范光熙和史鼎,各自提前布局当地的海贸生意。现在只要拿到王家的造船术,以后垄断海贸生意,只需要耐心即可。九皇子一直是一个很能忍耐的人。
而拿到王家的造船术,只需要在南下办案的队伍里安插自己人,并不需要将整个队伍替换掉。
不管满朝文武各怀什么心思,至少九皇子提出这个法子,是多方都能接受的方案。太宗皇帝自己也能接受。
于是,太宗皇帝便问:“众卿家以为,如此安排如何?”
现在朝堂上基本只有两种声音,附和的和不发表意见的。做官能做到有资格上大朝会的,个个都是聪明人。聪明人就不会做螳臂当车的事。
既然太宗皇帝都这么问了,这事儿就差不多就定了,让百官表态只是走一个形式。这种情况下,就算不符合自身利益,也没有人反对啊。
接下来的事,便是推举南下办案的人选。
因王家的案子牵涉到沿海诸省的海贸生意,南下的依旧是都察院总揽、刑部、户部派人协同;又因王家垄断海贸生意的核心技术之一便是造船术,这次南下办案还增加了工部的官员。
大方向定下来,便是推举具体南下的办案人员了。这里头也有一番唇枪舌战,总的来说,九皇子如愿安插了自己的人,就是二皇子,虽然失势了,也是亲王之尊,也曾多年培植自己的势力,也在南下办案的队伍中安插了几个人。
倒是林如海作为户部尚书,一直没怎么发言。就是定户部协同办案的官员时,林如海也都挑了几个办事老成,且叫人挑不出错处的。
林如海做尚书的日子浅,在户部也谈不上培植亲信。不过他能力出众,部下也都服他。林如海点的这几个人,是几个有真本事的,办事也算老成,但是谁都知道这几个人,不可能是林如海的亲信,因为这几人和林如海颇有不和。
其实越有真本事的人,越发有几分傲气。当初林如海在户部推行记账方式改革,这几名官员恃才骄傲,觉得林尚书要改账本就是外行指挥内行,瞎折腾人,反对声音还不小。
当然,后来林如海不但改了记账方式,还清了几十年的积欠,这几人已经彻底服林尚书的。但是林如海推选这么几个刺头,摆明了一副公心啊。
林家和王家的私仇虽然没张扬开,但是荣国府本就不是什么守口如瓶的人家,林家早就不和贾家二房礼物来往的事,许多人家也知道。换句话说,林家和王家有私仇的事,许多人家心知肚明。
现在南下办理王子腾的案子,林如海挑了几个明显不是自己人的官员南下,也避开了公报私仇的嫌疑。谁看了不说一句户部尚书大人刚直不阿呢?
但是还有更刚直不阿的在后头。
待得南下官员也差不多定下来了,各个派系也都在南下办案的队伍中安插了几个人。在海贸生意这块大肥肉上,虽然没让谁一口吞了,但是有人吃肉有人喝汤,各派系多少分到点儿好处。正当各派系以为可以将好处落袋为安的时候,这位刚直不阿的尚书大人把众人分好的猪肉、肉汤全端了。
就是在王子腾案商议得差不多了,戴权快要喊‘有事禀奏、无事退朝’的时候,林如海走出了班列。
林如海举着笏板走出班列道:“启奏皇上,臣有事要奏。”
今日整个朝会,林如海就没说几句话,林如海此举,让许多人都紧张起来,这位尚书,不开口则以,一开口,是很会搞大事情的。
太宗皇帝也道了一个‘准’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