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难不死,必有口福”,这八个字可以说被苏轼在黄州演绎的淋漓尽致,苏轼自己在《东坡志林》里面写自己每天早起两碗红烧肉,即便我们没学过养生,也知道这样吃下去是不行的。】
【过于爱吃肉的后果就是,苏轼患上了红眼病,红眼病又叫做爆发火眼,需要病人清热解毒,注意饮食清淡。但苏轼怎么说的,“我与子为口,彼与子为眼,彼何厚,我何薄?以彼患而废我食,不可”,意思就是,我的眼是眼,嘴是嘴,你不能因为我的眼睛生病了就要惩罚我的嘴,这也太厚此薄彼了,我坚决不同意!】
【123:当代吃货都没这么能狡辩的.....】
【丐帮帮主:没事的老苏,你那东坡肉下面加了菜叶子,零卡!清淡!】
似乎感觉最近的美食要素过于多,明意将话题又转了回来:【这个时候的苏轼,已经很努力地在走出贬谪的失意困顿了,但酒足饭饱、欢乐退却,不免也会思考人生。苏轼一家团聚以后,原本的定慧院就不够住了,苏轼一家搬到了临皋亭。这个临皋亭出门不远就是大江,苏轼一个人经常喝的醉醺醺的去江边吹风。】
画面播放,明意话音终止。
突然换上农民身份的苏东坡很努力地在融入当地的生活,夜幕低垂、月朗星疏,苏轼和当地的几位农民、渔夫、牧童在东坡的田埂上席地而坐,围着火喝酒烤肉吃。
“诸位讲个故事吧?”苏轼看着面前头发花白的老农民。
老农民和黄土一样的面上浮现几缕薄红,嗫嚅道:“苏先生这不是折煞老夫,我一介田间百姓,哪里有什么故事?”
“随便讲讲都行,故事不一定要来源于书本的。”
一旁的老农夫继续摆手,他们知道眼前这位苏先生是个顶有本事的读书人,平日里也会教周围的孩子识字读书,他们这种自己名字都不会写的人,怎好在人家面前闹笑话。
“行吧,那我给各位讲个鬼故事。”苏轼端正身子,煞有其事地开始编。
“话说某年某月某日夜晚,一群人正走在回家的路上,忽然,他们发现少了一个人。”
围坐在苏轼周围的人注意力集中起来,对他这个故事产生了兴趣。
“于是他们就开始着急忙慌地到处找这个人,分头在周围寻找,可等到他们汇合的时候,发现又少了一个人。可巧不巧,少的这俩人,右脸颧骨上都有一颗黑痣。”
坐在苏轼右边的那名渔夫脸上恰好长了一颗黑痣,闻言谨慎地离众人坐得更近了一些,虽然有点害怕,但还是按捺不住自己的好奇心。
“等到众人找到这丢失的二人的时候,发现这二人正倒在地里抽搐发病,这个时候,一个自称神医的人走了过来,说他有个办法,就是拿刀子在这两人脖子上划一刀,再用新鲜的狗屎糊在伤口上面,连敷三天,药到病除。”
“这是什么鬼办法,拿刀划脖子人还能活?”旁边的一个青年叫起来。
“是也是也,自然不能活,所以不出三日,这俩人都死了。不过在他们办丧事的时候,又来了一个苏半仙,这个半仙取出来了两颗金丹,说是他拿着蓬莱仙境的水混合着二十四味神草炼了七七四十九日才炼成的,待这棺材里的二人服下,果然药到病除。”
渔夫纳罕:“这么神?那半仙莫非真的是个半仙?”
苏轼一脸深不可测道:“这是自然,这炼丹的法子是一位真神仙托梦给他的,半仙走得时候乡民们热烈欢送他,有人求问半仙名号,半仙只悠悠道了一句,眉州苏子瞻是也。”
一旁的青年终于听出来了不对:“敢问苏先生,您的字是什么?”
苏轼微笑:“鄙人不才,姓苏字子瞻。”
农民们意识到被苏轼编的个故事吊了半天胃口,也不气恼,三两口解决掉手中的烤肉,又闷了一口粗酒,便和这位满肚子鬼主意的苏先生一齐往城中回。
时已三更,城门关闭,无故禁止出入,躲开门口巡视的卫兵,一干人熟门熟路地绕到旁边一处矮墙,开始翻墙回城。
苏轼虽然文人出身,在翻墙一事上也是触类旁通,踩着身下青年的肩膀,手臂用力,一个攀援便翻上墙头,翻过去还不忘给身后的人搭把手。
“老夫的拐杖,老夫的拐杖”,已经翻过去的苏轼忽然意识到拐杖落在了墙那边,着急地示意那农家小伙子帮他递一把。
那青年一边将拐杖还给他,一边嘱咐道:“苏先生小声点。”
苏轼连忙噤声:“对对对,翻墙当无声。”
回到临皋亭,院门禁闭,隔着厚厚的门板都能听见家里门童如雷的鼾声。
试着敲了敲了门,里面门童没醒,苏轼便不再执意要把人叫醒。
扰人清梦是最缺德的事,他从来懂得换位思考,干脆拄着拐杖去不远处的江边吹吹风醒酒。
古往今来,历代文人骚客总会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苏轼在这件事情上也不能免俗。望着滔滔不绝自由流淌的江水,他居然没来由地产生了一种羡慕之情。
想想自己在宦海沉浮也已经二十多年了,到头来什么也没落下,兄弟分离、穷困潦倒,累死个人。
夜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