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千千小说网>都市言情>三国芳华之家父袁绍> 第676章 自我怀疑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676章 自我怀疑(1 / 2)

对于如何对待江淮士族,当初袁熙打下寿春时,很是头痛了一番。

因为这里面有情况错综复杂的几大势力,即使袁熙出身汝南袁氏,也很难插手进去。

其一是以豫州谯郡为中心的曹操势力,这里面主要是以曹氏和夏侯氏为主,兼以其他本地大姓,是支持曹操的中坚力量。

曹氏就不说了,夏侯氏其实人数也很多,其不仅在曹操效力,在二袁和刘备麾下,也多有身居要职的。

在彼时对于大家族来说,这也属于正常操作,毕竟谁也不知道谁能赢到最后,到时候只要押对一方,就能保证家族存续。

但袁熙对于曹氏是深有防备,对于夏侯氏也不敢报以信任,所以这一派系,他几乎是放弃的。

其次就是二袁家乡汝南郡的各大家族势力,这一系自从袁隗袁基死后,便以袁术为主,当年即使袁绍被过继为嫡子,但实际上这一支还是以袁术为主,所以袁术才轻蔑地将袁绍称为家奴。

在汉代所谓家族的家主,虽然在族谱上标有主支分支,但就像没有永恒的皇位一样,也没有一成不变的家主。

本来袭爵的主支,也可能因为种种意外,可能会没有子嗣传承而断代,也甚至可能会整族消亡,这个时候,家族的权力,便要进行更替了。

即使主支剩下几个半大孩子,一群分支族老也不可能为其忠心效力,暗暗想出无数种办法将其架空,不用几年,家主就会易主。

主支分支,是会随着是时光的变迁,而产生权力的交接变化的,和皇权的更换,有异曲同工之妙。

就像当初袁隗袁基一族被董卓几乎杀灭,虽然有剩下的族人,但这时候谁愿意会将其奉为家主?

于是家主的权力,便自然地交接到势力最大的袁术手上,但随着袁绍占据冀州,打败田楷公孙瓒等人,占据四州,势力急速膨胀后,袁绍的权力便超过了袁术,于是便开始行使袁氏家主的权力,包括袁熙的过继之事,便是如此。

这时候按道理袁熙过继到袁基这一支后,成为袁氏家主的正当性,其实已经比袁绍袁术这一支就高了,但事实上却是没什么用,原因很简单,他这一支势力不够。

这也是为什么袁绍放心让袁熙过继的原因,因为即使给了袁熙这个机会,袁氏家主的位置,也不可能进行交替。

但之后天下形势的变化,其实是出乎袁氏族人的预料的。

袁熙的势力,膨胀得太快了。

一开始袁氏族人并不在意,毕竟天下是二袁之争,一方占据中原,一方占据江淮,袁熙相比之下,势力要小得多。

然后随着袁术的覆灭,袁绍的病重,袁谭袁尚的决裂,袁氏族人突然发现,袁熙反而在袁家诸支之中,地位急速膨胀,已经成为了下任家主有利的竞争者!

这也是为什么即使袁尚想要依靠袁熙,但仍保留有一份戒心的原因,因为在这点上,两者是有根本利益冲突的,就像袁谭袁尚争夺袁绍正统继承人一样,矛盾天生无法调和。

所以袁熙如今在袁氏之中声名日甚,很多人想要投靠他,包括袁术从弟袁胤甘心为袁熙效力,便是为此。

但袁熙却不想袁氏族人势力过于庞大,这些人大部分都是见风使舵之徒,忠心并不可靠,能力无论相比太史慈赵云田豫,还是郭嘉沮授陆逊这些袁熙嫡系,都差得太远。

所以袁熙有目的地将袁术族人这个大麻烦丢给了邺城,不让其继续在寿春合肥等关键要地占据高位,否则只会给袁熙带来无穷无尽的麻烦。

但这么多位置空了出来,必须要找人填补上,袁熙带来了些幽州徐州的官员,但这些人能力也是有限,难以在寿春这种要地担起大任,总要依靠一些熟悉当地状况的士族配合。

李术便是其中的了例子,但毕竟他这种处事圆滑的也是少数,袁熙最后便将目光瞄向了

刘姓宗室。

彼时天下,刘姓宗室没有十万也有八万,大部分都已经落魄,但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其所能得到的资源,还是要比寻常人要高的。

就像刘备虽然落魄到卖草鞋,但一旦找到机会进入圈子,立刻便能搭上士族名流的关系,比如拜卢植为师,这对于寻常百姓来说,是绝对不可能的。

汉朝成立后,沿袭了秦朝的郡县制度,同时实行分封诸侯王制度,史称郡国并行制,这种制度的弊端,就是容易导致诸侯王过大过强,导致后来也有了规模浩大的七国之乱。

于是为加强中央集权,削弱各诸侯王和地方实力派的力量,汉武帝在实施推恩令的基础上,对秦朝监御史制度和汉初丞相史制度进行了改进,建立了刺史制度。

他将天下分为十三个州,每州设一名刺史,职责是监察本州内各郡太守的履职尽责情况,只对皇帝负责,每名刺史在一州内任期规定为一年。

这种制度因为行政体系和监察体系的互相独立,有效威慑了各州郡守,防止了动乱,也因为任期短,难以在地方上形成根基,所以算是一个极好的创举。

但随着时移世易,刺史的权力也越来越大,西汉末期因为地方官员把控力不足,刺史开始做出一些超出职权的事情,比如镇压叛乱,处置流民等。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