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好像一直都是这样,做事天马行空,想一出是一出。
出完了主意,又喜欢偷懒,索性他的运气一直不错,从林如海,到花满楼,到安支书,总是有人能给他背锅。
当然,安西安慰自己,如果不是有这些人在,可能他也不会想着去干,直接就找家工厂进厂了嘛。
安支书是不知道安西这些小心思的,要是知道,他得气死。
想来想去,安支书都舍不得这样一个能带着村里人发家致富,又能给自己一次机缘的计划。
最后,咬咬牙,干了!
之后,安支书就积极的往县里跑。安西不知道他是怎么运作的,反正在大半个月之后,他拿回了一张许可证。
是农产品加工许可证!
安支书当然不会大大咧咧的说自己要建厂,他只是申请让村里人自己对农产品进行加工,加工之后的产品再卖给收购站。
经过他的三寸不烂之舌,以及挂羊头卖狗肉的说法,他终于拿到了那张许可证。
但这并不意味着,他就得到了上面的支持。
上面只是被他缠的没办法了,又觉得这也是一个改变的机会,就睁只眼闭只眼而已。
但除了这一张许可证之外,其他什么都没有。
没有资金,没有建厂的地址,没有人员,一切都得从头开始。
索性安支书拿到了下河村一块空地使用权的审批,在这块地上,不管村里拿来建什么,上面都不会管,都是合法的。
之后,安支书就想尽了脑细胞,终于编出了一套合理合法的说法来,用来忽悠村民和知青们。
县里收购站收购农产品之后,还要自己加工,尤其是一些容易腐烂的,耗时耗力不说,县里也没那么多人手。
所以上面的领导决定,让村里自己进行加工,加工之后的农产品再卖给收购站,给收购站的同志们减少一点工作量。
报酬就是,加工后的农产品可以提高一点收购价格。
能提价村民们自然愿意,因此想都没想就答应了。
至于干活,农村人谁会吝惜一点力气,多挣点钱才是大事。
安支书看他们都表态了,就接着忽悠。
这种方法是从来没实行过的,县里的领导信任下河村,于是把这个艰巨的任务交给了下河村。
完了,安支书还带头喊起来口号。
‘我们多做一点,国家就能少做一点。’
‘不怕苦,不怕累,一切为了社会主义。’
‘......’
而这些口号,在这个年代,就像鸡血一样,瞬间让村民们热血沸腾。
就是一些号称自己是知识分子,看不起乡下人的知青,也被安支书的话说的心潮澎湃,决定干出一番大事业来。
有了冠冕堂皇的理由,安支书就能毫无障碍的调拨人手,在第二次播种的时候,依然分配出十来个人去建厂房。
当然现在也不叫厂房,而是‘村里产品加工房’。
毕竟这些东西不是农民们的,不好放在哪一家做,而村委会也没有这么大的房子。
至于建房子的钱,就直接用了之前卖稻米的,有卖鱼的钱入账,村民们倒也没提出异议。
事情就这么顺利的决定下来。
在村民忙得热火朝天的时候,安西依然老神在在的家里瘫,不过现在换了个地方,不再是大伯家,而变成了自己家,这就瘫的更舒服了。
他还顺便邀请了刘洪铭和张贺伟一起搬了进来,三人分摊家务,轮流做饭,安西空闲的时间就更多了。
没什么事干的安西,这段时间的文章产出量惊人,因此每隔两三天,村民们就能看到邮差往他们村子里来,每次一过来,都给安西带来三四封信,又带走三四封。
而也因此,下河村渐渐出名了。
一时间,好像很多人都知道了这个原本名不见经传的村子。
这里山好水好风景好,这里人杰地灵百姓安康,关键这里还有各种美食的传说。
好像整个村子的人都擅长厨艺,都能做出各种既美味又满是温情的食物。
食物在这个年代本就是百姓最关注的东西,更何况还是带着这么有趣故事的食物。
所以渐渐的,下河村的美食就成了省里市里所有的百姓,茶余饭后的谈资。
你要不知道,你都落后了。
可是......
下河村的美食到底是什么味道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