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该也不错,但事实上,这部电影的社会评价并不怎么高。
而那些负面的评价,主要针对以下几点。
一,电影使用的插曲全部都是英文歌曲,有讨好欧美的嫌疑。
二,影片没有逻辑,其中的科幻元素弄巧成拙。
三,影片没有一以贯之的主线,就像是个抒情散文一样。
四,电影的主题表达不够深刻,不如《放牛班的春天》。
不少“影评人”对周彦的新电影表达了失望,他们认为这不应该是一个柏林电影节上获得评审团特别奖的导演拍出来的东西。
他们认为,周彦应该继续关注社会问题,而不应该聚焦在情情爱爱上面。
除了“影评人”之外,这次竟然还有文学评论界的人发声。
电影刚刚上映才几天,青年评论家张颐武就在《为您服务报》上刊登了一篇名为《精神的妥协》的文章。
文中,张颐武批评周彦照搬欧美的电影模式,所拍摄新电影完完全全是向西方妥协的作品,是弯下了脊梁的体现。
他还批评周彦的音乐西化严重,完全是对西方音乐的学舌,没有中国之内涵,电影如果没有人看也就罢了,如果看的人多将会是一场大灾难,会对多数朴素的观众产生恶劣的影响。
周彦并没有第一时间看到这篇文章,还是余桦打电话告诉他的。
电话打通之后,余桦说的第一句话就是:“你也被骂了。”
这话把周彦说的一愣,什么叫他也被骂了,他被谁骂了?除了他还有谁被骂了?
听了余桦解释,周彦才知道,是骂了韩少功的那个张颐武,把他也给骂了,而且还专门写了篇文章,名字看起来都跟骂韩少功的《精神的匮乏》像姊妹篇。
周彦经常被人骂,倒也不太在意,只是有些好奇,“张颐武他一个文学评论家,干什么要来骂我?”
余桦笑道,“你难道不是文学界的?”
“这……我们之前也没仇啊,他跑来骂我的电影,是不是有点越界了。”
“你不了解张颐武这个人,他什么都懂。”
什么都懂……周彦大概明白余桦的意思,张颐武这人大概嘴比较碎,不管是不是自己专业上面的东西,都要上去评价几句。
这也是很多人所谓评论家们的通病,总是喜欢在专业外的事情上置喙,经常会出丑。
当然了,有些评论家,在其专业内也未必能说出什么高见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