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 在大佬们的注视中,第一架哈米尔卡滑翔机成功落地。 也许是因为载重量太大的原因,滑轮在接触地面的一瞬间,居然带着机体向上弹起了一定的高度。 好在它拥有足足三十四米的机翼和结实的机身,虽然过程看起来惊险无比,但最终还是顺利地完成了着陆。 落地以后,最先出来的并不是坦克,而是十几名从侧面舱门冲出来的战士。他们手持着武器冲向适合防守的位置,在第一时间进入高度警戒的状态。 于此同时,滑翔机的机头从内部被人打开,一个供坦克出入的通道呈现在所有人的眼前。 根据战士们熟练的操作流程,远方观看演习的大佬们可以断定,陆战一团平日里的训练强度绝对不低。 不到一个月的时间能做到如此程度,一定是天赋和努力共同的结果。 片刻后,伞降部队处理好了各自的降落伞,开始陆续地向机降部队的位置靠拢。 “张大彪!统计非战斗减员!” “邢志国!我带战士们跟1~3号坦克走!你带人跟随4~6号坦克!” “五分钟以后立刻出发,部队要赶紧动起来向预定的进攻区域前进,时间就是生命!” 看着上百位战士在自家团长的指挥下迅速行动,身处观众席的赵刚清了清嗓子便开始烂熟于心的讲解。 “任何一次伞降行动都讲究突然性,我们团每次都会争取出现在敌人意想不到的位置,打鬼子一个措手不及。” “本次演习将地点设置为驻蒙军的腹地,考虑到对方的机动性和大量的伪军眼线,部队的行动速度需要比往日更快一些。” 话音刚落,副总指挥就看到少部分战士跳上了坦克。 其中李云龙坐在编号一号的坦克右侧,而邢志国则是坐在编号四号的右侧,没有位置的战士只能跟在后方跑步前进。 大约推进了一公里后,队伍停了下来,所有乘坐坦克的士兵统一从左侧下车。 不等任何一位首长提出疑问,负责讲解战术的赵刚主动开口解释道: “坦克仅在预计不会交火的移动中搭载士兵,李云龙和邢志国身为正副团长,按照作战条例应该分别搭成两个坦克排长的头车。” “之所以坐在右侧,是为了靠近坦克车长舱盖的位置,便于随时跟对方沟通。二人的对侧是负责指挥同乘步兵的火力组组长,他的任务是引导一挺轻机枪和两挺步枪射击。“ “所有人从左侧下车,是为了让驾驶员看到每一位步兵离开坦克,以防误伤友军的情况发生。如果战事紧急,战士们会从两侧下车,并且由指挥员向车长汇报。” 观众席上的大佬们都是第一次接触己方的坦克,听到仅仅是搭车和下车就有如此多的门道后皆是啧啧称奇。 毕竟以前研究的都是怎么干掉鬼子的坦克,根本没想过其中的细节。 在众人的视野中,步兵们再次集合到了坦克的后方。不过有些奇怪的是,战士们并没有散开而是聚集得很密集。 疑惑并没有持续太久,很快他们便发现陆战一团的同志们一边前进一边调整队形,最终跟随坦克一起发起了冲锋。 “我们团把进攻的过程按照地区划分成了四个区域。这些区域分别是进攻出发地区、冲击出发地区、队形展开地区和交火地区。” “进攻出发地区一般是距离敌人一线阵地较远的位置,那里并不适合让步兵开始冲锋,毕竟血肉之躯不能一直保持冲锋的状态。” “所以进攻出发地区与敌人的阵地之间,还需要一个专门给步兵们完成冲锋前准备的区域,也就是我刚刚提到的冲击出发地区。” “负责跟坦克一起进攻的步兵,并不是从进攻开始的那一刻就摆好固定的战斗队形。他们需要根据敌人的火力分配实时做出改变,这个过程中可以稍微贴近一些,以便保持联络和救援。” “等调整结束后,坦克的部队就来到了交火区,接下来就是正式进攻的时间。” 赵刚细致入微的分段式讲解,让大佬们十分轻松地理解了陆战一团的战术细节。其实上述的所有步骤,说白了就是最基本的步坦协同作战。 该战术的目的,就是为了充分发挥两个兵种的优势,互相弥补对方的缺点,最终达到1+1>2的效果。 就比如坦克火力强大,装甲也足已抵挡住大部分鬼子步兵的射击,还有强于肉眼的观瞄设备。 步兵的火力虽然比较弱,但是胜在体积小运动灵活,并且老兵的视野绝对比坦克里要好的多。 各取所长的话,坦克可以发扬火力的优势,轻易地摧毁日军的工事和掩体,可以在任何时间对鬼子们进行压制。 如此以来,步兵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