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道州府,都在说旱情已经有了苗头。
这两日,送来的折子上,尽是一些报灾的说辞。
言称去岁虽有准备,但远远不够。
朕今日召集你们过来,就是商议一下,如何面对接下来的旱情。
李世民说完,一脸不爽的看着杜一阳。
杜工部,朕想问问,各地兴修的水渠、水库如何?
去岁大雪,可曾积蓄了水源?
杜一阳连忙解释道:回皇上,自去岁方郡公示警后,臣便调动了所有登记在册的工匠,征集五十万役夫日夜不停的赶工。
也确实趁着年关大雪存了一些水源,可臣估计,这些水远远不够解决旱情的。
这是客观事实。
杨广修大运河用了多少人?五百多万!
干了多久?六年!
在这个全靠人力的时代,要搞大工程,就是这么难。
别扯这些,朕就问你,工部用了这么多人,花费如此之大,今岁能有什么效果!
朕只要结果!
李世民不耐烦的追问道。
回皇上,若是真如方郡公之前所言应验,今岁夏收,至少减少七成!
杜一下额头渗出了豆大的汗水,在说出这句话的时候,心都提到了嗓子眼儿。
啪!
李世民怒了,抓起御案上的茶杯猛的砸在地上,碎片四溅。
七成!
动用五十万役夫,花费超百万贯,你竟然告诉朕,还要减产七成!
朕要你这工部尚书何用!
皇上息怒,距离夏收还有两个月,兴许会有转机。
杜如晦连忙在一旁劝道。
房公,你掌管户部,朕问你,如今粮价几何?库中存粮有多少?
若当真减产七成,可能拿出足够的粮食赈灾?
这种事情,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把心思放在那莫须有的转机上,不是一个明君该做的事情。
李世民要,是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
回皇上,臣昨日问过粮价,米麦每石一贯五百钱,粟、黍、稷每石一贯二百钱,价格比半个月前足足涨了三成。
天下十道,旱灾最喜其五。
关内、河南、河北、陇右、山东。
剩余五道不计,单单这五道,就占据了全国六成人口,近九百万民众。
百姓家中的余粮最多也只能支撑到夏粮收获,到那时,哪怕皇上下旨夏粮颗粒不取,减产之后的收获,也不过是够百姓们支撑上两个月罢了。
如此一来,赈灾加上秋粮种子,至少需要四百万石粮食。
眼下国库除去红薯之外,仅有存粮一百万石。
嘶~~~
房玄龄话音一落,殿内的大臣们纷纷倒吸一口凉气。
三百万石的缺口!
李世民也傻了,他想过会缺粮,但没想过会缺如此之多!
没粮,就只能买了,于是便向房玄龄道。
那就快派人,去江南、去淮南,无论如何,在夏粮收获之前,把这三百万石的缺口找补回来!
皇上!国库没钱了,开春之后,各督护府改制、营造,加之学堂兴建、兴修水利,已经把户部掏空了!
房玄龄摊开两手,表示自己也无能为力。
小子,你认下的一千万贯国债,可曾筹够?
户部没钱,李世民就盯上了方二。
方二一脸尴尬,这事儿,他交代下去之后,转过头就给忘了。
回皇上,臣也不太清楚,要不,把长安总行的行长召来问问?
准了!
听到李世民应允,方二走到殿外找了个禁卫,让他去长安银行把马鸿运叫过来,然后便又回到殿中候着。
就在这时,魏征突然出列看着房玄龄问道。
房公,魏某好像记得去岁的红薯收获了近二百万石,都收入国库了吧?
确有两百万石,但,这是秋粮的种子,万万不敢动用。
皇上,这些红薯,可是用了足足三年的时间繁育出来的,只需今年再繁育一次,便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万万不敢拿去赈灾便用啊!
一说到红薯,老房瞬间就急了。
这些,可是他存的命根子!
李世民也有些拿不定主意了。
魏征一听国库有粮,便朝李世民拜了下去。
皇上!臣请开仓,取薯种赈灾,如若不然,两个月后,九百万民众将食不果腹,流离失所!
房玄龄瞬间就急眼了,手指着魏征的鼻子直接吼了起来。
魏征!眼下大旱,更需要留下这些红薯作为秋粮种子,此物耐旱,乃是旱年首选!
若是把这些拿去赈灾,秋季再旱,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