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三十九章(1 / 2)

无论是官方开武学,还是自己找人去开,都是一件大事。

前者要跟满朝文武和户部扯皮要钱,后者虽然是自己出人地方出钱,但也要提前跟康熙通个气,以防最后不小心暴露出来,被人扣上一顶豢养私兵,意图谋反的帽子。

所以太子一方面叫人快马加鞭去给康熙寄信,一方面秉持着兄弟齐心其利断金的态度,拉了几个有这方面意思的皇子入伙。

明知太子在拉着自己等人下水,分担风险,但包括直郡王在内的一众皇子都没舍得拒绝。

这可是军队(划掉)啊!

虽然不是军队,但也是正儿八经能插手军务的一条捷径。

虽说这武学,虽然现在还没个影儿。

但大家一合力,这不就有了吗?

几人初步拟了一个章程出来,太子自然是主导,人力物力甚至自己在汉臣那边影响力都要出。

其余人则开始了各种讨价还价。

但无论如何,这件事总算定下来了,等到康熙的答复回来后,几人就打算着手开始了。

太子和几个皇子手底下的官员调动,是瞒不过人的,何况这么频繁又偏偏都在相邻的地方。

但没人觉得他们是打算合力做一件事,都觉得其他人是去给太子捣乱的。

这种事情这些年也很频繁,小到内务府一匹布料,大到国家大事,这几个皇子都是你争我夺。

要是有一段时间太平了,那不必多想,不是快到万寿节就是皇上训斥了,暂时乖觉一些日子罢了。

抢吧抢吧,有这几位皇子在,太子能把事情做成功了才怪!

太子本来都准备好跟人吵一架了,没想到这在大臣们眼里压根不是个事儿。

头一次觉得弟弟们不安分是件好事的太子:......

当然也是有人想去给皇上告状的,但是康熙行踪不定,信寄过去黄花菜都凉了。最后也只好作罢。

倒是这件事让太子新收的属下有了危险感。

这些年轻人是入关后在富贵乡里长大的,对汉人没有那么多的提防,却读过汉人的书,说汉话,写汉字,甚至因为自己的满姓太长不顺嘴,干脆简化自己名字的第一个字当做姓氏。

虽然作为满人阵营,也要为自己争取利益,免不了要和汉臣竞争,但他们本身在太子这里没有这么深的根基,能把人压下去终身起用不了,反而是自己处于弱势,所以一听太子要办武学,活儿干得更卖力了不说,还准备撺掇着自己身边的子弟去京城武学。

太子这边的动作愈发频繁,群臣那边没什么反应,但太子知道,他们估计就是打算等皇上回来一起参奏。

所以太子也很有分寸的,卡着康熙的底线,一旦发觉哪儿出格了,就立刻收手。

这一年临近中秋的时候,康熙终于从沿海一带回来了。

然后他带来一个消息,他要重开海禁,建海军。

群臣想要告太

子的想法早就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了,但听闻这个消息,都被吓到了。

一是开海禁,康熙本身对海禁的态度很灵活,并不死板,一般都是看情况稍稍放宽。

但这次放得有些过于宽了,之前朝廷都严格限制了民用船只的规模,现在限制大大放宽了。

之前朝廷明令只有固定的一些地方可以出海,还规定了时间,人数,甚至距离,也就是说出海超过一定时间再回来,已经不是大清的人了。

而这些限制只有一个原因,就是防汉。

这就是开海军为什么会引来这么多人反对。

因为满人不擅长水战,要大规模建设水师就要用汉人,从上到下几乎全是,然后还要耗费大量的经费,甚至这些人有可能坐着船去勾结外人反清。

朝臣们不会去考虑这些人从哪找人来反清,也不会考虑海外哪个大国真的会支持,反正要从他们嘴里抢肉吃,没门儿!

但是康熙很显然不是按照常理出牌的人。

从康熙十六岁擒鳌拜,到后面不顾所有人反对执意削藩,引来三藩之乱这些事情就可以看出来,康熙就不是肯乖乖听话的人。

这次也一样。

实在是这些日子四处巡察,康熙多少也了解了现如今的海军情况。

没仗打,朝廷不重视,海禁这三项因素叠加起来,水师的腐败程度比八旗兵还要快,还要触目惊心。

康熙不是没想过徐徐图之,但是留给他的时间不多了。

万一出什么意外,新帝登基,就算他有这种魄力,也受制于老臣,还要再拖个十来年,到那时候一切都晚了。

*

今年的中秋注定不平静,但暂时影响不到后宫。

但这也不代表后宫没有事情发生。

宫里就那么大点地方,能练习骑射的地方更是只有那一处,公主和阿哥们上课一般都会提前让人约好时间,这样时间错开了才好用,平时谁去都是可以的。

但架不住康熙儿子多,现如今住在宫里的年纪稍微小点的阿哥有八个,公主只有四个,这还不算阿哥的伴读,还有宗室子弟,以及一些宗室女,

场地小就容易施展不开,也容易有矛盾。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