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封常清交待完安西近期的事务,周钧得了空闲,喊上孙阿应,又带上几名亲兵,骑马去往龟兹镇的新城。 龟兹镇原本的人口为八万一千人,自从关中流民迁来安西,原本的旧城已经无法容纳,所以只能以大绿洲为中心,沿着玉带河(现库车琼萨依河)向南方进行拓建。 拓建成的新城,不仅靠近渡口,而且可以经内河直接去往旧城,更有新建成的官道,向东去往焉耆,向西去往疏勒。 新城在规划上,按照唐时常见的『坊市』进行布局,只不过取消了原本的进出院设计,改为了宋朝时的连檐小楼。 如此一来,原本只能容纳数百人的一处内坊,如今可以容纳一千有余。 入了新城的中街,周钧骑马行在路上,放眼望去,到处都是行人。 吆喝卖货的小贩,上工归来的役夫,还有打闹欢笑的孩童,鼎沸的人声在城中聚在一起,显得生气勃勃。 来到新城最中心的坊市,这里有新城官所,还有供居民取水休憩的绿洲……最重要的是,这里有龟兹新城的一处地标性建筑——匠鸿太学。 周钧早在出发去往大食之前,就向封常清反复交待过匠鸿太学的修建, 这是大唐,或许也是整个人类历史上,第一个为了研究和学习匠作科技而建造的太学府。 整所太学,占地超过千亩,光是学舍就超过了百间,其余连楼、库藏等等,更是不计其数。 府中的人员,包括两大部分。 一部分是从凉州迁来的匠作内坊,由毛顺大师带领;另一部分则是焉耆内城的炼金学者,奉近代化学之父贾比尔作为领袖。 太学也因此分为东院和西院,东院聚集了众多大唐匠作,而西院之中,则大多都是大食等国的西方学者。 周钧首先去了东院。 院中,往来的匠人和民夫,正在忙碌着搬运家具,打理着院落。 负责守卫太学的军卒,瞧见周钧一行人,连忙直起腰杆,大声唱告:“都护到!” 人们闻言,纷纷停下手中的活计,看向周钧的方向,躬身行礼。 周钧摆摆手,示意众人各自去忙,又找到管事问道:“毛匠人在何处?” 后者指了方向。 周钧又带着亲兵,进入东院的内苑,在藏书阁中找到了正在整理书籍的毛顺。 毛顺年近半百,但攀爬梯子上上下下,论身手,丝毫不逊于年轻人。 周钧在一旁看的惊心,好不容易逮到机会,将毛顺请了下来。 周钧:“往后这些粗笨活计,让他人去做便是,大匠身为太学东院的山长,应当保重身体才是。” 毛顺说道:“这匠作书籍的分门别类,小辈们不懂门道,只会胡乱摆列。” 周钧让下人沏一壶茶来,又和毛顺去了一处幽静的偏厅,坐下后说道:“凉州内坊迁来龟兹,已经半月有余,这里的一切,大匠可还习惯?” 毛顺灌下一口热茶,笑着说道:“习惯,怎么不习惯?尤其是这处专门为匠人修建的太学,真的比长安城中的那座国子监还要气派。周二郎过去对我说,要给匠人正名,顺曾经半信半疑,如今却是再无疑问了!” 周钧也笑道:“匠鸿太学如今人数不多,等到以后生员多了,还会再次扩建。关于之前我曾经提过的部司分类,大匠可有想法?” 毛顺:“二郎之前说过,安西欲以匠作寻利。我总结了一番,打算将东院分成以下几个部司。第一个是匠经司,主要是进行匠作器械和基础知识的研究,由我亲自来担任司掌;第二个是织纺司,主要负责蚕桑、织物、缫丝等等与纺织有关的研究,由彭婆来担任司掌……” 周钧先是点头,接着说道:“之前,我们还说过,安西可产青瓷。” 毛顺:“不错,东院第三个部司便是釉瓷司,这一部司主要负责开发釉彩和瓷器,但其中技术尚需摸索,所以依旧由我来做司掌。” 说完,毛顺想了想,又对周钧说道:“二郎既然问了,那东院的三个部司,倘若要仔细交待清楚,我打算再请二人过来。” 周钧点头称好。 于是毛顺让匠人去后厢请了两位女子,一起来参加茶会。 其中一女,乃是纺织大家彭婆;另一女,相比毛顺和彭婆,要稍稍年轻一些,但周钧对其的印象却有些淡了。 后者介绍自己之后,周钧总算是想了起来。 那中年女子,名为董燕娘,原本是长安宫中的尚工女官,主要负责宫中用品的制造,还有宝器的维护和修缮。 在给宫瓷描蓝时,董燕娘不慎被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