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凄厉的破空尖啸声确实是俄国人的炮击不假,但凄厉的破空尖啸声之后也就仅限于此,平日里日复一日、天天都有的爆炸巨响声并未紧接着响起。 刚刚被卫兵们护着转移进塔内,还没来得及上楼的施特海姆上校觉得不对劲,猛然间停下了脚步仿佛被按下了暂停键,就连眼神都好像为之静止。 “你怎么了?出什么事了,上校。” 一旁的副官不解于自己的长官为何突然停下脚步,进而转身回头略带惊讶地望着施特海姆上校。 “你听,不对劲!没有爆炸声,但俄国人明明打来了呼啸声密集的炮兵弹幕。” “.” 无言以对的副官也是听过这话后才反应过来问题所在,方才一心只想着履行自己的职责,赶紧护着施特海姆上校上楼隐蔽的时候,根本没空去在意这事儿。 “是是真的!?真的没有爆炸声,可俄国人明明.这到底怎么回事?” 反常离奇的情况前所未见,别说是遇上了、就连听说都没听说过。 整天沐浴在炮火轰炸下的柏林人,可能是头一次知道还有打不响的俄国人炮弹,至少年轻的副官确实如此。 “出去看看就知道,都跟我来!” “是!都跟上!保护上校!” 虽是战斗经验并不丰富的卫戌部队,但至少受过充足且专业训练的施特海姆上校这帮手下,在令行禁止和执行效率上确实做得不错。尤其是对比壮丁满地跑的当下大部分德军而言,那属实是已经好了不知多少倍。 在施特海姆带领下的一行人飞快跑出防空塔,重新回到了不久前还站着说话、刚刚离开就一小会儿的地方,但此时此刻再站在这里看到的却又是别有一番光景。 抬头仰望夜空,不止有无数的繁星点缀与阴冷凄清的月光照耀,更有此时此刻正漫天飞舞的不知名白纸,正如冬日里的大雪一般飘零落下。 “这是什么东西?这.这都是哪儿来的?” 一直在柏林卫戌部队担任警备工作的年轻副官没见过这样的场景,这不奇怪。 但从一线野战部队因为伤残而被迫退居二线,在巴巴罗萨行动前半程打满全场,一直到44年才“光荣回到柏林”的施特海姆上校,却无比清楚地知道眼前这“漫天飞雪”是啥玩意儿。 “俄国人的劝降传单,塞进大口径炮弹里用榴弹炮发射,朝我们发射。43年往后经常能见到这东西,上次看到这场景还是在乌克兰南方,真令人怀念.” 把一卷卷提前收纳好的劝降单,塞进大口径弹丸的空心战斗部里,朝敌人远距离打过去“发快递”,这并不是什么高技术含量的活儿。向来奉行大炮兵主义的红军玩这手,那只能说是看家本领之一、毫不让人意外。 真正让人感到意外,准确来说是让德国人感到意外、让施特海姆上校感到意外的,是这劝降传单上写的内容。 随手从地上捡起一张纸,好奇地想要看看上面到底写了些啥的施特海姆上校,在一眼望去的飞速阅览过后只是个面色凝重。 “这俄国人怕不是在开玩笑!?吹牛!一定是的,他们是想吓唬我们,这种小儿科的把戏连那些意大利软面条都能轻松识破,绝对是假的!” 同样捡起了一份传单并阅览完毕的副官抢先开口,话里话外满是那种既有自我安慰的意思,也有嗤之以鼻的不屑语气,听上去就好像是试图用这话让自己信服、尝试说服自己本身一样。 但. 不管年轻的副官如何不屑、如何提高分贝好似在给何人壮胆,唯有施特海姆上校那愈发凝重的表情是始终不变的。 传单上的内容并不算多,言简意赅的德语文字只阐述了一件事情。 施特海姆上校身后的这座呐粹造物,这座在无数德军士兵眼里坚不可摧,正如戈培尔博士和元首亲口所言的那样,象征着德意志绝不会倒下、更不会失败的巨型防空塔,即将被俄国人无情摧毁。 俄国人用远程重型榴弹炮打来漫天传单,只想表达一个最简单的意思。 放弃这座看似宏伟又坚不可摧的防空塔,所有收到此传单的德国人,无论是军是民是何身份都应尽快离开。 如果你是呐粹武装力量的一份子,那么欢迎伱在看到这份传单之后将之妥善保存,再拿着它就近找到红军部队缴械投降。这份传单就是你的优待证,持有此物向红军投降者可被保证人生安全与基本生存物资供应。 如果你有伤病在身,甚至可以凭此物获得基本的医疗救助。 当然,这一切必须建立在你主动缴械投降的基础上,请务必考虑清楚的同时妥善保管好此份传单,事到如今已没有再为末日将至